五代卷(第4/12页)

可王仙芝哪知道自己的一桌好酒席生生的被他的一个朋友给坏掉了,他的这个朋友就是盐贩子黄巢。黄巢见唐朝只封王仙芝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什么事。暗想自己这几年跟着王仙芝出生入死,立下不少功劳,可居然一文钱都没有捞到,当下就火冒三丈。当着王镣和裴渥的面,站出来指责王仙芝道:“我们刚开始起事的时候,是立下死誓的,夺取天下,为民除贼。现在我们的事业刚刚起步,你就要接受唐朝的召安。你倒是自在,当了唐朝的官儿,留下我们这些苦命的弟兄怎么办?”可能黄巢也喝了一些酒,酒劲一上,大吼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说完上前揪住王仙芝就是一顿胖揍,把毫无防备的王仙芝打的七昏八倒。旁边的起义军将领觉得黄巢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都是一片附和,也说王仙芝不太够哥们义气,自个享福,留下我们喝西北风去?

要说王仙芝也是个人物,处变不惊,看到弟兄们都对他有意见,立刻转变思想,狠狠批判了自己的投降主义路线,决定回到正确的革命路线上来。王仙芝当场宣布不接受唐朝的招安,继续做“贼”。把旁边的裴渥和王镣吓坏了,刚刚从敌人变成朋友,这下又从朋友变回了敌人。裴渥脚快,趁别人不注意,溜了出来,骑马就逃。王镣则没那么好运,想逃没逃走,又被起义军给抓了起来,说来也够倒霉的。经过这一番闹剧,王仙芝和黄巢心中已经有了隔阂,干脆好合好散。当下商定,把起义军一分为二,王仙芝带一部分部队留在荆襄一带,黄巢带一部分军队北上回山东。

黄巢自从和王仙芝分道扬镳之后,感觉跟在王仙芝屁股后面当小跟班总不是个办法,这样下去,永远都不会有出头之日。现在自己单干,正好给了自己展示才能的机会,现代人也何尝不作如是想:与其给别人当高级打工仔,不如自己当个小老板,不用每天给别人点头哈腰赚点辛苦钱了。事实证明,黄巢的单飞是正确的。黄巢北上山东后,乾符四年(公元 877年),黄巢攻下郓州,杀掉之前的手下败将郓州刺史薛崇。进而又克沂州。

也许是黄巢和王仙芝的缘份还没有走到尽头,这一年的四月,王仙芝的心腹尚让北上嵖岈山,黄巢知道后,也南下嵖岈山,与尚让会合。不久王仙芝也来了,两处义军又合兵一处,攻打宋州(今河南商丘),将平卢节度使宋威困在城中。但唐朝这个时候渐渐恢复了一些元气,右威卫上将军张自勉率兵与起义军交战,唐军大胜,起义军损失惨重。关于这次失败的原因,史书不详。但分析一下,可能是义军有两个中心指挥,号令不能专一,军心不稳。加上义军围困宋州,久攻未克,被唐朝援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这次失败后,义军南下,但王仙芝部和黄巢部是分开行进的,互不统属,各打各的。

王仙芝率部攻占鄂州(今湖北武汉),力量有所恢复。这个时候,唐朝见义军再一次分裂,便混水摸鱼,先搞定王仙芝。于是又一次的招安王仙芝,双方再次上演招安和反招安的肥皂剧(你们也不怕观众审美疲劳?)。上一次王仙芝被黄巢砸了场子,没有机会“痛改前非”,这次他不想再放过机会了。王仙芝派亲信尚君长前往长安谈判,哪想到尚君长半路上被平卢节度使宋威捉了正着,宋威比较无耻,谎称擒贼有功,而唐朝主事太监田令孜的亲信,宦官杨复光却说尚君长代王仙芝前来投降的。一番扯皮之后,也说不清楚,干脆将尚君长杀了,尚君长死的这个地方名字也特难听,叫什么狗脊岭,尚君长这个冤啊。

王仙芝得知尚君长被杀,感觉自己又一次被愚弄了。王仙芝率众再一次攻打江陵。驻守江陵的荆南节度使杨知温实在是个搞笑人物,这位杨大人喜好一点文学,经常之乎者也的。得知王仙芝部准备攻城时,他反而说报信的人在胡说八道。等到王仙芝部兵临城下的时候,正值大雪,杨知温接受属下的祝福,还没等摆酒赋诗呢,王仙芝部已经攻下外城。属下请求杨大人去前线督战,鼓舞士气,可杨知温却穿的衣帽整齐,跟上朝似的。当他看到唐军固守内城时,突然诗兴大发,写了几首诗,还让属下评论诗写的怎么样。不过杨知温也不是傻子,知道江陵危在旦夕,忙派人去请救兵。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接到急报,连忙出兵去救。半路上遇上了驻守襄阳的沙陀兵,便一起去抄王仙芝的后院,没想到王仙芝吃亏不长记性,又一次被唐军从背后插上一刀,大败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