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一章 米粒之光 养虎做患(第3/6页)

李孟索性是在又去了几次信阳镇,不过最后一次去,他身边的护卫却不是骑马,而是乘船,胶州营名下现在有十五艘船,其中三艘是所谓的炮舰,剩下的都是商船,郑家尽管百般提防,但对商船的控制并不那么严格。

商船上的从船老大到最下面的水手都是山东的子弟充任,这些人的家小父母都是在胶州营的控制范围内生活,自然知道怎么做,那就是对李孟死心塌地的效忠。

九月十七那天,李孟率领手下从灵山私港出发,前往信阳镇,跟着上船的依旧是五百亲卫士兵,郑家有几个老成的头目,都是不太理解,心想这年轻人乍得高位,总有些张扬的心思。

要不然在自家的地盘,何必每次都带着五百人出去,而且五艘商船就足够用了,偏偏要把十几艘商船全部带走,要这排场干什么,这十几艘大船跑这么一次,要赚出多少银子,但毕竟不是一家人,这些话也就是私下里议论当个笑话来看。

到达信阳镇之后,李孟带领着两百人从十几艘商船上下来,已经是呆在了上次的那个宿营地,目前杨四在这里修建了些简易的草房和窝棚,对外说是自己养庄客的所在,这地方本来就荒芜,何况海大圣既然发话了,也就没有人来找不自在。

李孟领着人过来之后,看着这窝棚里面已经准备好了粮食和足够维持一个月的用品,他们两百人也就在这里呆了下来。

那十几艘船并没有返回胶州城,而是在海面上等待,天没有黑的时候,杨四率领着他他手下的那些青壮,推着小船下水,然后到那些大船那里,爬上大船,李孟来的无声无息,杨四和手下们就好像是根本没有注意到在窝棚那边住着人,只是用小船搬运者粮食兵器和一切需要的东西。

虽然是在海上,可这两千多名青壮的效率反倒是不像在陆地上那么纷乱,尽管没有什么整齐的队伍和阵型,但爬船划水,以及到了船上的各司其职,都是颇为的迅捷快速,而且有效率。

李孟他们的船只上午到的信阳镇外面的海上,天刚刚黑的时候,这十几艘商船就已经是启航了,向着南方……

李孟在现代的时候,地理课尽管学的一般,可还是能指出连云港是江苏省北面临海的城市,不过在崇祯十二年的时候,连云港市的位置,还是在一个大岛上,这个岛上驻扎着南直隶明军的一个千户所——东海中所。

不过这个千户所的官兵早就没有什么战斗力了,没有战斗力的原因并不是常见的克扣军饷和驱使官兵做农奴奴工,而是活得太舒服了,在岛上当兵,每年十足的军饷不在话下,运气好的能拿到三四倍于此的收入。

原因很简单,东海中所和一个城市隔着窄窄的海峡相望,那个城市就是天下间最富庶的所在——海州。

淮盐行销大明,淮盐的生产基地就是海州,世人皆知盐商富甲天下,可盐商在绝大部分时间之中都是特指扬州盐商,来自陕西、山西、徽州安庆一带的盐商住在扬州,把淮盐行销天下。

而这些盐商所行销分运的盐货,生产基地就是海州,海州附近海水含盐度高,日晒时间和风力都特别适合产盐,每年除却腊月下旬和正月上旬短短的时间之外,其余的日子都是可以不间断的出盐。

在扬州的盐商们大部分在海州都有自己的代表和分号,海州知州衙门和附近的东海中所,从有品级的文官和武将一直到下面的差役和士兵,都有着极好的待遇,说白了就好像是豢养看门狗一样,不过喂的食物实在是太多了。

相对来说,在海州附近盐场工作的盐工们比其他地方的待遇也要稍微好一些,辛劳一年,挨饿的时间也就是十几天,何况还是这样处处大灾的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