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传说(第3/6页)

他们俩喝着酒,闷酒。

好几次,鲁肃都想摔杯为号,却是未遂。

因为他的手被关羽捏住了。

这是意味深长的拿捏,两个人都知道个中的含义,却是不说。

僵持。

尴尬的僵持。

鲁肃需要判断是否鱼死网破,以及鱼死网破之后自己与江东的承受力。关羽却似乎什么都没想,右手提刀,左手捏住鲁肃手,像极了一尊雕塑。

吕蒙、甘宁冲了过来。

他们的后面是本部军马,以及五十名刀斧手。

只是他们无所作为。所谓投鼠忌器,已然成为关羽人质的鲁肃是他们绕不过去的障碍。

只得放手。

关羽也放手了。

他挥一挥衣袖,与鲁肃潇洒作别。一叶扁舟说时迟那时快已乘风远去。鲁肃立于江边,看得如痴似呆,不知今夕何夕。

这是两个人的较量,也是这个时代的暗战。关羽胜了。

胜在他的气质上。

的确,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的成败与身外之物无关,只与他的精神气质有关。鲁肃身后虽有雄兵,却还是少了一样东西——杀心。

要鲁肃杀一个人,他需要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不像关羽手起刀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

所以说到底,这是人与人的区别。

男人与男人的区别。

做男人,还是简单一点好,拖泥带水成不了事。

铤而走险是上上之选

曹操很生气。

因为荀攸不懂事。

中书令荀攸其实是很懂事的。作为这个世上一等一的谋士,荀攸对世事的洞察不可谓不深刻。

只是这一回,深刻害了他——荀攸反对曹操做“魏王”。

事实上曹操自己也没想过要做“魏王”。但是侍中王粲、杜袭、卫凯、和洽四人却觉得曹操不做“魏王”天理不容。他们联名上书,非要把曹操往“魏王”的宝座上推不可。

曹操怦然心动。虽然他此时官至魏公,荣加九锡,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魏公与魏王还是有区别的。本质的区别。

曹操想尝尝做王的滋味。

荀攸却劝他别尝。

荀攸以为,世上人最大的问题是得陇望蜀。却不知陇和蜀并没有什么不同。别迷恋王位,王位只是个传说。你得到的是王位吗?错,你得到的只是寂寞。荀攸对曹操循循善诱。

但是很快,荀攸就知道自己错了。

因为曹操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汝欲效荀彧耶!”意思是你要做不知趣的荀彧,自找死路吗?

荀攸这才知道曹操对王位的迷恋已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不错,曹操可能得到的不是王位,而是寂寞。但是寂寞不好吗?这是王者的寂寞。王者的寂寞是高贵的寂寞,也是有品质的寂寞。曹操现在需要的,可能就是那种寂寞感觉。

荀攸顿悟。

顿悟之后他便死了。这是忧愤之死,也是理想幻灭之死。对于荀攸来说,追随一个人就是追随理想。他当然希望自己追随的这个人是道德完人,不仅有坚强的意志,还要有高尚的情操,懂进退,知深浅……很遗憾,曹操没能做到这一切。

所以荀攸忧愤而死,死时年仅五十八岁。荀攸的离开就像荀彧的离开一样,带着决绝、非暴力不合作的意思,这让曹操也顿生伤感——荀攸和荀彧是什么人,是这个时代数一数二的大谋士啊。现在他们纷纷离开了自己,让他的事业顿生危机,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曹操终于做出了两个决定:一、厚葬荀攸;二、罢“魏王”事。一时间很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意思。

但是汉献帝心慌了。因为他不相信,世上有不吃腥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