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日本海军的“面子工程”和袁大太子的难题(第3/4页)

为了建造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日本国内各大工厂纷纷进行了扩建,“扶桑”号于1912年在吴海军工厂开工。当时在船坞内建造三万吨级战舰在世界范围内还属于最早的尝试。两年多以后的1914年3月,“扶桑”号的舰体基本完成。“扶桑”号最终在1915年11月加入现役,当年英国和德国在多格尔沙洲进行了一次主力舰之间的遭遇战,次年更是展开了规模空前绝后的日德兰大海战,日德兰大海战的结果给全世界的海军带来了各种经验教训,可以说给了这以后军舰的设计建造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冲击。“扶桑”级的二号舰“山城”号在1913年11月20日于横须贺海军工厂动工,1915年11月3日下水,虽然有了吸取经验教训强化结构的机会,但是,原来从英国订购的主炮钢材等国外订购材料因英国战事吃紧而无法供应,尽管日本国内的生产能力也相应跟上了进程,但“山城”号的竣工还是要比“扶桑”号晚了两年,直到1917年3月31日才加入了战列。

虽然“扶桑”级战列舰在设计方面本身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是“面子工程”毕竟还是“面子工程”,对于这级饱受日本国民期待但结果却差强人意的超无畏战列舰本身所存在的弱点和不足,无论是身为联合舰队司令官的吉松茂太郎,还是身为“扶桑”号舰长的岛内恒太,甚至日本政府高层的一些人都知道得非常清楚。这也是为什么在海军主力于日德兰一役尽行摧折的英国一再强烈要求下,日本却只答应派“香取”、“鹿岛”、“伊吹”等“前无畏”式战列舰和早期战列巡洋舰“鞍马”出场。

“传令各舰加强警戒!注意敌人的潜艇!”吉松茂太郎大声的命令道。

“他们是不是发现咱们了?”

此时,在“飞鱼9”号潜艇里,伏在潜望镜前的李金林看着日本舰队轻型舰艇在变换着阵形,有些吃惊地问道。

“刚才的无线电报让他们听到了。”肖永林微微一笑,“看样子他们对潜艇还是很害怕的。”

“上次让咱们打怕了。”李金林笑道,“何况,还有德国同行的光辉战绩,他们不害怕才怪。”

“走吧,咱们离开这里。”肖永林命令道。

“不打算做一票,把这日本第一大舰干掉?”李金林半真半假的笑着说道。

“来日方长,不急在这一时。”肖永林接过望远镜,看了看如同众星捧月般前进的“扶桑”号战列舰,冷笑了一声。

李金林下达了一连串的命令,随着中国潜艇兵们的操作,“飞鱼9”号潜艇在水下灵活的转头,向日本舰队相反的方向驶去。

蔚蓝色的海面透下的缕缕阳光,照在潜行的潜艇身上,映出潜艇矫捷的身影,而在海底的深处,一艘沉舰的残骸清晰可见。

法国西北地区,南特。

一队又一队头戴钉子头盔的德国士兵举着手中的冲锋枪和步枪,迈着沉重的脚步,向前移动着,而在他们的脚边,到处都是战死者的尸体,这些尸体大都穿着英军的军服,戴着平底锅头盔,但他们绝大多数人的面孔,都是东方人,只有一小部分尸体能看出来是白人。

一名德国士兵注意到了一具军官模样的尸体上似乎闪动着一个红色的东西,他停下了脚步,来到了尸体旁边,轻轻拈起了那个红色的东西看了看。

那是一枚拴着圆形方孔金钱的精美中国结。

德国士兵刚把中国结放进了衣袋内,背后便传来了一位德国军官的厉声呵斥,他立刻快步跟上了伙伴,踉踉跄跄地向前冲去。

听到远处传来的回荡在空气中的德语叫喊,躲在农舍里的袁克定一颗心几乎提到了嗓子眼儿。

他紧握着手里的黄金勃朗宁手枪(英国国防大臣基钦纳勋爵的赠品),小心地从破碎的窗户向外望去,当他看到又有几名德军士兵出现的时候,立刻把头又缩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