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百越从此入华夏(第2/4页)

在汉武帝早期,除了对匈奴采取备战政策外,对中国南方大地的统一政策,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汉帝国一改之前几代帝王“无为而治”的策略,对南方诸国分化瓦解,采取冒头就打的政策,特别是两次对闽越的征伐,以及东瓯内迁,都极大提高了中央政府在南方的威望,登基之初的汉武帝,意图保持各南方诸侯国势力均衡的局面,以便为之后统一南方,各个击破奠定基础。

此时的南越政权,恰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比起开创基业的赵佗来,赵胡还算是个守城之主,他在任时期,统治尚且稳定。但此时的赵胡,已经对汉帝国有了戒心,他开始大量修筑从汉地进入南越的关卡,增派军队,同时多次以各种理由拒绝入长安朝见汉武帝。特别是对以前是“敌国”的闽越,他也转为通好,与闽越王余善相互串通,互为唇齿。公元前130年,番阳令唐蒙上奏,请求通夜郎,即从云南地区的夜郎国借道,以便将来能借此地进兵,平定南越政权。汉武帝刘彻准奏,次年唐蒙入西南,说服夜郎国归汉,在当地设立郡县。从此汉帝国对割据南方的南越政权,形成了夹击之势。

南越命运的转折,发生在赵胡去世后,按照南越的规矩,迎回了留在长安做人质的赵婴齐回国继承王位。这时对西汉“利好”的消息是,赵婴齐在长安娶当地女子樛氏为妻,并生下儿子赵兴,在汉王朝的压力下,赵婴齐立赵兴为世子,这样下一代南越接班人身上,就有了汉朝的烙印。但赵兴毕竟是幼子,如此舍长立幼,自然也引起了南越国大臣的不满,后来南越的动乱,也正源于此。

南越国的衰弱,从赵婴齐开始。此人性格残暴,回国即位之后,开始大肆排斥异己,诛杀先王的大臣,导致了南越国朝局的动荡。而且他本人贪图享乐,喜怒无常,喜欢随意杀人,引得国内民怨沸腾。对西汉帝国,赵婴齐同样没有放松警惕,这时期正是汉武帝大力打压诸侯的时期,赵婴齐多次称病,拒绝入京朝见汉武帝。比他父亲更过分的是,赵婴齐只是派了他的一个小儿子赵次公入汉。对西汉帝国不断到来的高压,这时期的南越、闽越诸国,基本是能躲就躲,能推就推,不给汉帝国任何动兵以及渗透的借口。

西汉帝国对南方各诸侯国,由高压政策转为统一战争,拐点是公元前119年。即位早期的汉武帝,其对外政策的核心是打匈奴,早期对闽越的两次动兵,除了扩大中央政府的威权外,更为即将参加对匈奴战争的汉军练了兵。而后随着匈奴实力的日益萎缩,汉朝的持续胜利,汉武帝关注的重点,也逐渐从长城以北变成了长江以南,广袤的南方大地,是汉帝国的下一个作战目标。

统一南越的契机,在公元前115年发生了,源于一个女人的不贞。这个女人,就是赵婴齐当年在长安迎娶的女子——樛氏。

这一年,南越国王赵婴齐病故,其子赵兴即位,这时候的赵兴只有12岁,幼主当政,国家大权多把握在宰相吕嘉之手。樛氏虽然贵为皇太后,是南越的“国母”,但她这个“国母”在南越并无威信,一则她是赵婴齐在长安迎娶的,属于外来人,并不被南越臣民所接受,二则樛氏年轻的时候,是个行为不检点的女子,她在嫁给赵婴齐之前,在长安曾有一个叫安国少季的情人,这事偏偏保密工作没做好,在南越几乎“地球人都知道”。有这样的前科,樛氏太后的一举一动都遭到臣民们的猜忌,甚至经常传出关于她的流言蜚语。南越君臣不和的情况,很快传到了汉武帝的耳朵里。谁都知道,这是统一南越的最好良机,但关键是,怎么办?

这时候,平定南越的主人公出场了: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