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马革裹尸自其始(第4/8页)

没人敢干,是因为当地有一股没人敢打的角色羌族。

当时陇西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是羌族,而且当时的羌族分布很广,不但陇西境内有羌族部落,境外也有羌族不断侵扰,内外夹击下,当地战火连年。隗嚣在时,对羌族部落主要以拉拢为主,那时,塞外的羌族部落不断侵扰,有的甚至成群结队进入陇西平原,在当地侵占汉人土地,掠夺村庄和牧场。而且和匈奴人不同的是,羌族虽然总体实力上不如匈奴人强,但是他们画地为牢,势力分成多股,相互之间勾搭连环,且精于骑射,既彪悍又难于对付,当时对付羌族人,就好比是拳头打跳蚤,用大兵团进剿,人家见了你就跑,你追得气喘吁吁,连敌人的鬼影子都看不到,如果小分队进兵,就容易被人吃掉,所以从西汉末年开始,陇西地区的羌族叛乱侵扰越演越烈,几乎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作为东汉帝国西北的屏障,长此下去,必然是边防糜烂的局面。

按照一般将领的作战规律,对付这样的敌人,都是见一股打一股,哪里有敌人往哪里打,但是当马援到达的时候,问哪里有敌人,得到的答案是到处都有,根本打不过来。当时骚扰陇西的羌族部落,大大小小加起来共有上百支,既有数股大部落的联合团伙作案,也有小股的分散抢劫,主要的作战方式,就是没有汉军的时候就开抢,汉军来了就开溜,汉军要追击就打埋伏。找找不到,追追不上,一不留神,还要被人打一个闷棍。和这样的对手作战,怎么打是个大问题。

这些问题在马援看来,却一点不是问题。他本来就是擅长骑兵作战的将领,他亲自带出来的骑兵,是当时东汉帝国的最强骑兵军团,对付羌族这样的对手,他的原则也只有一个:你快,我比你更快。所以马援很快就出手了,他先是在临洮打败了先零羌,斩首数百人,给了当地各部落一个下马威,接着又直抓重点,要集中解决盘踞在浩檀的叛乱势力。这里一共集中着八大羌族部落的近十万羌兵,打败他们,也就稳定了整个陇西的局势。

既然是重点,也就不好对付。当地的羌人不但很能打,而且还很能耍诈,以往的几路汉军,都是吃了他们的埋伏才战败的。马援更诈,汉军到后,羌军故意把大量的物资辎重散落在汉军行走的要道上,企图诱使汉军为抢辎重发生混乱,这招用在马援身上却不灵。马援带兵严格,他手下的兵,都是令行禁止纪律严明的,大堆金银财宝摆在面前,竟然眼皮都不眨巴一下,正当羌军纳闷时,突然后院起火了,原来马援早派精锐骑兵抄袭敌人后路,一下子把羌军的后方老窝给端了,结果数万羌军大乱,汉军趁机发起总攻,一举击溃敌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战斗中,马援身先士卒,每战都冲锋在前,而这时因为兵少,他带来参战的军队,总数3000人不到,却一举击溃了近十万羌军。这一战的最大意义,不在于消灭了多少敌人,而是因为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马援一下子在羌人的心中树立起“神勇天将军”的威名,从此以后,只要听到马援的名字,陇西羌人各部无不望风而降。

马援不但能打,还很能拉。浩檀之战获胜后,马援本可以乘胜追击,继续建立战功,但他却宣布收兵,然后派使者对陇西境内的羌人部落进行招抚。慑于马援的威名,大批羌族部落不但归顺,而且在马援的授意下,给陇西境外的羌族部落捎话:只要归顺汉朝,一切既往不咎,否则就动兵消灭没商量。结果,无论陇西内外,各地羌族部落纷纷放下了武器,此后马援主动划给他们土地和农具,并派专人教习羌人耕种,帮助羌人转化为农耕生活,他还鼓励羌族与陇西汉族相处杂居,甚至互相通婚。当时陇西南面的青海乐东地区,是一个战略防御要地,但因为地处偏远,不易治理,汉帝国上下,都建议主动放弃这块国土,马援却坚决反对,他认为此地虽然偏远,但是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如果能在当地屯垦开发,必然可以供应边防钱粮,在他的力主下,3000多汉军在当地建立了屯垦基地。与此同时,马援又修缮当地水利,疏浚河道,使乐东的水流,可以灌溉整个陇西郡南部地区,河西走廊的农业从此迅速发展起来,到唐朝时,陇西已经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唐朝人“天下富,出陇右”的谚语,正是缘起于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