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机遇与历史眼光:再说邓小平(第4/4页)

还应指出,一些人把自己打扮成“国学”的护法,是十分滑稽的佞妄。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的重要财富,摆脱文化专制主义的摧残,它的研究和传承必然日趋繁荣。但是,任何文化和学术只能在自由交流中发展,挥舞“文化主体性”和“文化安全”的大棒,只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再次推入死胡同。

与这个声明相表里,近年来,这些民族主义者在拼命推动读经运动。

作为私人的爱好,如果有人愿意用毕生精力把十三经读得倒背如流,人们也应尊重他或她的个人自由。问题是他们鼓吹要把读经纳入国民教育系统,成为小学、中学的必修课。有些教育官员也被这些“专家”意见弄得晕头晕脑,冀图把他们的宏图远略付诸实施了。

判断此事的是非,必须学习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高远眼光。中国教育的根本性缺陷一是负担过重;二是以培养乖孩子为实际的指导思想,不适应建设现代化的充满活力的法治国家的要求。国民教育是涉及数以亿计的公民和国家未来的大事,说现行教育抛弃了中国传统文化,不过是别有用心的危言耸听。国民教育阶段光是语文课,就必须背诵200多篇优秀的中外名篇,其中一半以上是中国古代的名篇。如果觉得这个分量不够,应该经过慎重的调查研究,比较中外教育的得失,合理增减。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根本缺失何在,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有多远?什么才是今天改革教育的急需?把读经纳入课程体系究竟是对症良药还是摧残性灵的毒药?这些都需要真正教育家的眼光和系统研究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任何匆促的决定,都不是对中国现代化事业负责任的态度。

小平离开我们十年了,伟人时代也结束了。改革者需要继承他的历史眼光和高远的胆略,不要让庸人的鼠目寸光延误了历史的进程。

2007年1月16日星期二

原载于《南方都市报》2007年1月29日星期一 A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