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日双输的历史教训答《经济观察家》报记者李翔(第2/8页)

记:有没有同治中兴呢?和明治维新相差是不是很远?

袁:同治年间是1862—1874年。1864年镇压了太平天国;1868年剿平捻军;1873年回民起义失败;同一期间,云南等地的叛乱也平定了。与此同时,一些学西方的措施也在进行。与咸丰皇帝(1851—1861)统治时烽火连天的状况相比,称之为“中兴”,也许有些道理。但是,这个年代没有为中国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奠定可靠的基础。这个“中兴”实在不足为训。

专制体制下面要进行比较大的改革,要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或一个比较强的领导群体才行。但是从鸦片战争前后至大清帝国覆没,都没有出现这样的历史人物或领导群体。在绝对专制体制下,执掌绝对权力的最高领导人的状况,对政府的运作影响很大。从18世纪末甚至更早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出来的统治者,其知识构成已经不足应付社会转型的迫切需要。慈禧本人很狭隘,即使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将其中的优秀成分学到手,更谈不上吸取外来的先进文化。她一再打击当时比较有远见的恭亲王等人。恭亲王三次被撤职,将他的棱角全部磨掉了;甲午战皱后复出,到戊戌变法的时候,暮气沉沉,锐气全消,令人痛心。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这样的人掌握最高权力足足48年,怎么有可能形成一个领导改革的坚强核心?

慈禧权力欲很强,几次选择皇帝都是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尽挑小孩。同治皇帝(1862—1874)六岁登基。1874年同治皇帝龙御上宾,选择光绪继任,年方五岁。1903年,她快咽气了,又拣一个三岁儿童当皇帝。在皇族里面,有比他更强的。比如恭亲王的孙子小恭亲王溥伟,那时候已20多岁,相当能干;但是她就不要,宁可选择一个三岁的孩子。绝对专制的政体下,国家命运取决于个人。这同日本的对比就很明显。

19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出现第一个政党。明治维新期间,它进行了初步的政治体制改革。跟一个不愿意改革的、不愿开放的老大帝国打仗,胜败不问可知。日本在1880年决定制定宪法,1889年颁布了宪法,1890年7月大选,11月帝国议会成立。它的“君主立宪”仍带有强烈的专制色彩,但比清帝国强多了。就是说,它在这方面是要比中国走先一步。从启蒙速度、新的思想传播来讲,日本大致上要比中国领先半个世纪。从制度改革方面来讲,日本比中国早30到40年。制度是决定性的。甲午战争日本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是制度的失败。

又如,报刊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19世纪70年代他们已经有《读卖新闻》,1874年创刊,现在还是日本第一大报。更早一些是明治维新开始那一年(1868)就创办了《中外新闻》《日日新闻》等报刊。中国就没有这样的报纸。这也是制度问题。

记:《读卖新闻》是谁在办?政府还是民间?

袁:是日本的民间资本。

记:中国早期的报纸大都是传教士李提摩太一类人办的?

袁:对。当时也有中国人私人办的报纸。王韬1874年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但是只能在香港办,在内地办不了。甲午之前,主要还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纸。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外国人办的。在现代社会,传媒很重要,报刊的言论自由很重要。甲午战争中,《万国公报》等报刊,尖锐揭露了中国政府的腐败、北洋海军的腐败,也揭露了各个方面的对私营经济的不合理限制等等。这些都是外国人办的报纸。但是有中国人参与,包括蔡尔康他们都参与了。但是主要是外国人。

现代国家的管理必须有民众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明治维新,最初是想建立一个开明专制的政治体制。后来慢慢开放,有了一个比大清帝国和沙皇俄国先进的政治体制。中国则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体制变革。于是,最高权力失去制约,一切大事慈禧一个人说了算。这种机制的恶果是一再酿成大灾难,我想这是最重要的,体制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