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日双输的历史教训答《经济观察家》报记者李翔(第3/8页)

经济道路的选择,也很致命。清政府坚持的是一条错误的道路。所谓的自强、同治中兴,就是发展官办的军火工业,或者搞点民用工业如纺织厂什么的也是官督商办。路子错了。日本开始也和我们一样主要是官办,但是到了19世纪70年代,发现财政负担不起。于是他们开始卖。清帝国是一条死路走到底;而日本则一发现路子不对头,就赶快把国有工厂卖掉。

记:而且是很廉价地卖。我在想,放在今天,会不会也被攻击是国有资产流失。

袁:对啊。当时在日本也引起一场风波,双方斗得很厉害。历史已经证明,这种暂时的国有资产流失,从长远看对国家发展很有利。首先是甩掉了财政包袱;其次是吸收劳动者就业;归根到底是促进了社会转型。

弄清上述制度性的差异,就不难明白,为什么甲午战争中国会失败、日本会战胜。

双输局面是如何造成的?

记:甲午战争后,双方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袁:不过,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甲午以后,这两个国家都输了。

中国固然没有因此发愤图强。甲午战争之后,接连发生戊戌政变和义和团事件这样的与社会进步背道而驰的灾难。国际法传进中国60年了,义和团事件中还是将外国传教士及其家属231人杀掉,有些还是儿童;围攻人家的使馆;再加上大约杀了几十万中国人,中国的教徒和新式学堂的学生、教师,见到就杀。另外铁路、电线以及其他沾点洋气的东西都毁掉;北京最繁荣的前门一带的4000多家商店都被烧掉;翰林院也烧掉了。如此残忍和愚昧,却至今还有一些人认为这是“革命”,简直匪夷所思!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外,拿到中国两亿三千多万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四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三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拿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个钢铁厂。这就导致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记:您的意思是说甲午战争双方都是受害者,即使是对胜利的一方来说也是这样?

袁:中国固然输了,日本也不是真正的赢家。从历史的高度来看,中日两国的四次战争,是人类摆脱野蛮过程中一个令人痛心的记录。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政府就蓄谋要向外扩张。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这是日本明治维新中一些错误措施的恶果。日本走上错误的道路是由三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发展经济中没有把提高本国人民的收入、发展各个地方的经济放到突出地位。

那个时候日本人的生活是穷困的。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百姓也不富裕,中日两国城市乃至农村生活水平还是很相近的。所以相当长的时间里,互相来往很容易,不需要办什么签证之类的手续。日本的穷人往往跑到中国来与中国下层民众争活路。在东北和不少大城市,日本人做小商小贩乃至卖淫的都很多。如果走以满足内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的道路,它还有很宽的发展余地。但它错误选择了向外扩张作为主要出路,而且是以侵略而不是和平贸易为主要手段。

这是人类的野蛮史的一个部分。不但是日本,很多国家也都是这样,比如英国啦,还有德国啦。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的野蛮性才开始减退。全球化过程加速,开始出现世界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措施,出现世界政府的雏形。联合国,不管它有多么大的毛病,实际上是一个地球管理委员会;经济上有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TO;还有国际法院。地球管理机构,在慢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