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日双输的历史教训答《经济观察家》报记者李翔(第6/8页)

记:是一种政府行为吗?

袁:日本政府和民间合作。从1901年到1911年,是日本教习最多的年代,他们大多数是在日本文部省支持下,由日本的帝国教育会选派的。这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帮助中国进行法律和司法制度的改革。这些法律稍加修改一直沿用到民国,包括解放区都曾经用过。所谓的君主立宪,基本上也是以日本的宪法为蓝本。日本民间友好人士还组织了东亚同文会,在中国各地办学,加上其他友好人士,共在中国办了十多间学校,吸收中国人入学。

日本政府里面也有不同派别,不都是侵略者,确实有一些对中国友好的政治家。但是总的国策是以中国为主要对象向外扩张。

记:包括改良派、革命派都得到了日本的友好帮助。

袁:对,日本政府内部的理念也很复杂。有些确实是同情中国革命、中国改革,希望中国强大的。梁启超他们,包括孙中山,日本政府都是给了钱的。梁启超反对“二十一条”,有些日本人就说他忘恩负义。梁启超就说,那个时候因为我是爱国的,我主张中国改革,你支持我,我很欢迎。但是现在假如我现在不反对你,我就违背了我的初衷。我的初衷一直都没有变,就是要中国强大,要让中国变成一个富强的现代国家。

记:我感觉“一战”之前民众的态度和政府的态度比较一致。而到“一战”之后民族情绪和一些军阀对日本的态度就开始分裂。

我更感兴趣的还是民族情绪。现在中国和日本处于一种很奇怪的状况,两个国家中都有一些人在煽动民族情绪,不少中国人非常仇视日本人,而日本人在自己的国内也比较仇视中国人,他们在自己的报纸上会刊登一些到日本的中国人会干什么坏事情。这种民族情绪是从什么时候被煽动起来的呢?同时侵略过中国,和中国发生过战争的有很多国家,英法俄等,中国人对这些国家的民族情绪,都没有对日本的这样强烈。

袁:中日双方民族对立情绪那么强烈,我想是由几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日本侵略对中国人物质和精神都伤害很深,而日本政府和主流文化没有深刻反省这些罪行。

深一层看,这与东方文化带来的盲目的民族优越感有关,公民独立判断的意识很差。日本的教育在价值观上老是强调要忠君、爱国、绝对服从。结果,公民个人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就淡薄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民众情绪很容易被一些政客或极端分子操纵,对一个国家的发展非常不利。

这是东方文化的弱点。到现在许多中国人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个大问题。

记:我看您的书里面讲两种爱国主义,我觉得现在民族情绪这种也算是您讲的一种爱国主义吧。

袁:很狭隘、很致命的爱国主义。例如中日足球比赛,足球就是足球,跟政治有什么关系啊?你把它提升到国家关系的层面上来。让足球运动员来代表整个国家,这恰当吗?一个足球运动员可能足球技艺很高,但是他的其他方面水平怎么样就很难说了。任何人的意见、想法我们都要尊重。但是身份却要恰如其分,是国务院总理可以代表中国政府,一个平民百姓则只能代表自己或自己的公司。

记:这种爱国主义是不是有它的文化底蕴在里面的?你看我们的课本里面几乎都是把爱国者放在最高的位置上,比任何一个贤明的君主位置都要高。

袁:东方文化总是把集体放在第一位。国家有危难,应该捍卫国家,国家的正当利益应该维护,这些都没有问题。问题在什么是国家利益应该理性地判断。

中国除了上面说到的文化因素,还由于这几年经济发展了。经济发展以后,那种潜意识里面的天朝主义,要恢复我们大国地位的强烈愿望应运而生。人口众多的中国应该成为经济发达、政治民主、公民自由、实行法治的大国,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应该平等对待世界上所有民族。世界各国公民,都应该平等对待。这种转变,在心理基础上,缺乏足够的教育。什么东西都提高到整个国家的层面。其实是你这个公民怎样对待其他公民包括其他国家的公民的问题。尤其对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要不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