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草原英雄努尔哈赤 第十二章 命中克星袁崇焕(第3/4页)

袁崇焕第一步是要加固宁远城,在他看来,只有把宁远城修得坚固,山海关的安全系数才有保障。朝中大臣全一边倒地反对,他们觉得宁远距离山海关太远,八旗军那么猛,肯定是守不住的,干脆退回关内,将所有力量凝聚在一起比较好。

幸好孙承宗了解形势,极力支持他。为了修好城墙,袁崇焕亲自定下标准,亲自监督,终于把一个原本不受人重视的宁远变成一个关外重镇。

幸运的是袁崇焕还有一个好搭档——满桂。满桂是蒙古人,骁勇善战那是不在话下。从袁崇焕镇守宁远开始,满桂的命运就和袁崇焕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袁崇焕虽然是文官出身,但骨子刚硬,满桂是蒙古武将,脾气也很直。这两个人的合作虽然一点儿都不安静,经常发生激烈的争吵,但尽管如此,他们之间的合作却是和谐的。发生争吵不代表不和谐,一团和气也不代表和谐。两人拍桌子大吼大叫是家常便饭,甚至到死,两人还在争吵。

但是,两人在内心深处却是惺惺相惜,互相敬重。他们知道,在战场上彼此都不可缺少,袁崇焕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满桂是一个英勇的实战派,互相弥补,共同前进。

袁崇焕治军也是相当有魄力的,从一件小事中可以看出端倪。他发现一名校官虚报兵额,贪吞军饷,当即牛脾气发作,把这个校官给杀了。他这个做法无疑让自己的导师兼保护伞孙承宗大怒,怒也是为他好,因为袁崇焕当时没有权力擅自处斩军官。后来,袁崇焕没有经过崇祯同意就杀掉毛文龙,为自己后来的死亡埋下伏笔,所以做人得低调,哪怕做正确的事情也得低调,不低调容易给自己招来祸端。

袁崇焕不愧是袁崇焕,他修建的宁远城确实比金汤还要坚固。一直抵挡着八旗军的铁骑,如果没有吴三桂把清军引入关内,估计清军想入关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

袁崇焕不只是说空话,还推出一系列计划,将工作具体实施,落实到人。而且袁崇焕特别能鼓舞大家的士气,他明确说道:“本道定与此城共存亡。”碰上这样一个有骨气的领导,将领们也纷纷表示与袁大人共存亡。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纠集大军进攻宁远。在努尔哈赤的眼里,宁远只是个小城,应该不会费太大的力气。闻知努尔哈赤大军来袭,袁崇焕割自己手臂的血作书,誓与众将士坚守城池。

当时,宁远城内守军不过两万,袁崇焕是总指挥,满桂是总兵,左辅是副将,参将是祖大寿。共有四面城门,满桂守东面城门,左辅守西面,祖大寿守南面,朱梅守北面。

二十三日,努尔哈赤领军五万抵达宁远城外。努尔哈赤还是用老招术,先让人招降,扬言说我带了二十万大军,如果你们不投降的话,我就踩平宁远,投降的话,好处少不了你们。袁崇焕不客气地回道:你来搞侵略,还虚张声势,我袁崇焕又不是吓大的,要打就打,何必废话。

努尔哈赤听了,大怒,好你个袁崇焕,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居然这么不给我面子,好,那我就打了。八旗军派出最精锐的士兵,推着双轮车,向城墙靠近,他们用铁椎砸城墙,砸破了十几处,城池依然稳固。此时,站在城楼上的袁崇焕下令开炮,十一尊西洋大炮轰隆隆地发出炮弹,轰死了不少的八旗官兵。袁崇焕又命令用木棉、硝黄和松脂混在一起,烧死城墙下的士兵,又杀了千余人。

努尔哈赤一看,不对啊,袁崇焕这厮是个内行,赶快命令部队撤退。

休整之后,第二次努尔哈赤攻东门,城没有攻下来,又死了一大批人。第三次攻城的时候,努尔哈赤可能是被炮弹的一个碎片击伤,眼看伤亡惨重,城池却岿然不动,努尔哈赤只好怏怏而归,宁远之役是努尔哈赤一生中最大的耻辱,这一年努尔哈赤六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