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雄才大略的皇太极 第五章 大凌河之战(第4/7页)

皇太极绞尽脑汁要招降祖大寿,但祖大寿就是不理他。皇太极是一个很有耐心的猎人,他丝毫没有动怒,反而很欣赏祖大寿这种硬骨头。

祖大寿确实挺难的,因为粮食早已经吃完。刚开始几十天,大家把几千匹马宰了吃。马吃完之后呢,就只能吃人了。

看着这些,祖大寿快崩溃了。没办法,只能投降了,这样下去,就算不战死,大家基本上也把自己的人吃得差不多了。祖大寿一说投降,大家仿佛从地狱里看到一丝来自天堂的曙光,纷纷赞同。

所有人都同意投降,唯独一个人表示反对。这个人就是副将何可纲,何可纲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祖大寿英明地认为,绝对不能因为这个不同的声音,毁坏了全局的计划。你不投降,行,那我就杀了你。何可纲于是被祖大寿斩首示众。

祖大寿投降之后,皇太极对他友好得跟什么似的,甚至不让祖大寿跪拜,见面之后互相拥抱,宴席上还让祖大寿跟自己并肩坐在一起。皇太极投之以桃,希望祖大寿报之以李。祖大寿人在屋檐下,是没法不低头了。

祖大寿信誓旦旦地表示,虽然我们是被逼投降(围困三月,率众出降,倾心归汗),但归顺之后是绝对不会有二心的。若我们违背良心和道义,苍天在上,让我不得好死。当然,如果大汗你欺骗我,估计老天对你也差不多吧!

应该说,在政治上除了对自己的兄弟们心狠手辣之外,皇太极还是非常仁慈的,当即表示这个肯定不会的,我皇太极出来混首先讲的是诚信。

诚信完了之后,皇太极就问了:“大寿,现在我们是一家人了。你说说看,怎么拿下锦州吧!”

祖大寿当然不能回答说我说不上来,而是说这件事得从长计议。所谓从长计议,就是让我好酒好菜吃饱吃爽,一顿丰盛的宴席之后,祖大寿终于说出了自己的计策。这个计策就是让我回锦州,来个里应外合。

皇太极说这个主意好啊,心里却在想万一你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怎么办?不过,如果我不让他去锦州的话,又表示我不信任他。大家都觉得如果就这样纵祖大寿回去,万一回不来就损失大了。

皇太极考虑很久后,说道:“现在把大寿留在这里也是浪费酒肉,不如让他回锦州吧!即使他反叛不归来,也只是一个人而已,他的这些士兵都已经投降了。我们即使不放回大寿,明朝也会派其他人镇守,如果是个钉子户就麻烦了。大寿好歹跟我有点儿交情。即使大寿反叛,我们只要善待他的士兵和子侄,相信以后机会还很多。”

应该说,皇太极对风险的考虑是非常正确的。祖大寿留在后金暂时发挥不了什么作用,放归后有可能献出城,即使没有献出,反正他的家人都在自己手上,以后还有机会。换句话说,放他回去比留在后金的利用价值更大。一个领导的水平就体现在这里,能不能看得更远,能不能为自己的集团谋取更大的利益。皇太极善于放长线,能不能钓到大鱼那就是结果了。

十一月二日,祖大寿进城。皇太极听到炮声,知道这是祖大寿发出的信号。皇太极就等祖大寿第二次发出炮响,这就意味着祖大寿已经动手了,埋伏在锦州城附近的后金军队就可以出动了。

可是,第二天皇太极没有听到炮声,第三天还是没有……

就在皇太极对这个人感到失望的时候,忽然收到祖大寿的密信。祖大寿解释说,由于进城仓促,身边人手少,一时之间没法动手,希望皇太极先生淡定,总会逮住机会动手的。

皇太极心想大寿说的也有道理,不如就多等几天吧!这一等又是好多天,皇太极感到极度的怀疑。就在这时,他又收到大寿的一封密信。大寿首先说对不起,让你久等了,然后就说,锦州城防守特别严密,一时半会儿只怕没法动手,太极先生你耐心等等吧,估计明年就可以动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