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雄才大略的皇太极 第八章 明朝的失败(第3/9页)

和谈这事,迟早得让大臣们知道,否则怎么谈都没用。但是这个建议一提出来,就招致朝野的一片反对,朝堂之上,哗啦啦的全是骂人的口水声。这些当官的打仗不行,骂人的本事绝对是一流的,人总得会一两行。

在一个不应该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硬骨头:黄道周。黄道周外号黄圣人,明朝灭亡后依然和清军死战到底。历史学家评价黄道周守正不能达变,敢于犯言直谏而阔于事理,律己虽严而于事无补。这个评价应该是公正的。

听说议和的事,黄道周立刻跳了出来,在皇帝面前和杨嗣昌展开辩论。黄道周知识功底是非常扎实的,学的刚好是理学,就辩论才能看,杨嗣昌跟他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一轮犀利言论下来,杨嗣昌哑口无言,因为他说不过黄道周。

崇祯在一旁也帮不上杨嗣昌什么忙,只好出口恶气,将黄道周连降六级,下放到地方去。这口恶气虽然暂时出了,但和谈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黄道周都说了议和是天理难容的行为,是违背人伦的蠢举,而且说得有理有据。崇祯再刚愎自用,也不愿戴上天理难容的帽子。

前面讲到皇太极发兵之前,屡次说自己爱好和平,是明朝对不起自己,诸如此类。其实,皇太极也不完全是作秀。他好心好意地等待明朝议和,等了几个月,见明朝毫无动静,他再次感觉自己被忽悠了。一个被忽悠的人是愤怒的,一个被忽悠的皇帝更是可怕的,作为一国之君,被人忽悠不光是利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面子的损失和权威感的丧失。

皇太极默念:忽悠我的人都必须付出代价。

崇祯:一个最能折腾的皇帝

出来忽悠,迟早都是要还的。

为了回报崇祯的“诚意”,皇太极派出自己最豪华的阵容:多尔衮、阿济格、多铎、岳托等人,全部都来了。

京城再度面临巨大的危险。紧急之下,崇祯只好把全国各地能打仗的人都调回京城。首先是祖大寿,这人打仗很猛,其次还有剿匪高手孙传庭等。

会打仗的人往往不容易驯服,像祖大寿、孙传庭这些人能力很强,但是指挥起来特别费劲儿。就说这祖大寿,能够指挥得动他的人实在太少,连崇祯都指挥不动,只有袁崇焕、孙承宗这样的人才指挥得了他。袁崇焕死后,祖大寿对国家兴亡一直处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

为了指挥这些桀骜不驯的战将,崇祯必须挑选一个更猛更强的人才行。幸好泱泱大国也不是没人,袁崇焕死后,还有一个卢象升。亡国时期出现的英雄人物,基本都是悲剧角色,像秦末的章邯、明末的袁崇焕等人,卢象升也是个悲剧。

听说皇帝委以重任,卢象升急急忙忙赶到京城。卢象升也是一个性格坚毅刚强的人,崇祯见了他,开门见山地问:“现在怎么办?”卢象升果决地说:“主战!”

当时,崇祯身边的杨嗣昌和高起潜脸色立刻刷白,有种无地自容的感觉。

崇祯一见气氛不对,马上打圆场:“那个和谈的事,都是谣言,别信那些,我也是主战的。”

卢象升说:“那就好,我立刻上任。”

第二天,他就收到崇祯送来的战马和武器,卢象升是个刚直的人,也是一个很容易被感动的人。他决定以死报国。

几天后,清军已经到达通州。此时,卢象升只有三万人马,但他决定干,而且干大的。当然,他虽然性情单纯,但也是一个熟读兵法的人,很有军事才能。他很清楚,如果和清军正面交手,自己这点儿人马是拿过来送死的。所以,他决定,夜间偷袭。

这是一个夜晚,这是一个漆黑的夜晚,卢象升面对自己的士兵,下了一道狠命令:“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者当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