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雄才大略的皇太极 第八章 明朝的失败(第4/9页)

事实证明,这次偷袭非常成功,清军没有任何提防,因为他们想不到明军居然敢偷袭他们,他们已经习惯了明军抱头龟缩的样子。清军伤亡很惨重,就在卢象升带着人马砍杀清军的时候,忽然发现一个重大的问题:没有后军,无法扩大战果。

原来,高起潜秘密调走了他的后军。无奈之下,卢象升只好下令撤退。

卢象升找到杨嗣昌,义正词严地说:“你们这样搞是行不通的,我现在负责防卫京城,你们如果要议和,我的下场就跟袁崇焕一样。”

杨嗣昌是个城府非常深的人,他也有苦衷。真正为难卢象升的其实还是崇祯,崇祯这人脾气暴躁,急功近利,虽然也善于做出所谓的成熟政治家风范,但一到节骨眼就掉链子。他发现卢象升上任以后,并没能遏制清军的气焰。所以,他又准备换人了,你说新督师还没上任几天,就准备换人,这皇帝也太有意思了。国家不亡也会被他折腾完。

就在崇祯打算换人的时候,一个叫刘宇亮的人站了出来。刘宇亮当时是内阁首辅,宰相级别的人物,看到国难当头,挺身而出,也是可以理解的。

崇祯这傻帽儿还当真了,很高兴地看着刘宇亮,刚夸奖完他,刘宇亮立即改口:“我说我去阅兵啊!打仗这事当然有专门的人负责……”

崇祯愤怒了,他最讨厌别人忽悠自己。其实,首辅大人倒也没打算忽悠皇帝,只是一时激动报国心切,忽视了自己的专长。

崇祯是牛脾气,你忽悠我,我就舍着大明完蛋也要让你做督师。首辅大人头顶冒汗,这时杨嗣昌站出来了,他说:“皇上还是不要为难首辅大人了,一把年纪,挺不容易的,有这个心就够了。现在能够担此大任的只有卢象升。”

没办法,三天后,崇祯不得不重新起用卢象升。

可是,卢象升的表现却很让崇祯失望,为啥呢?因为卢象升迟迟不出兵,任由清军在北京附近烧杀抢掠。卢象升为啥不出兵呢?难道没兵吗?不,有兵,五千人。看到这里,非常纳闷了,高起潜把大部队调走,崇祯干吗不管管他,还是这就是崇祯的意思?在国家危亡的关头,他满脑子想的都是防范自己的将领。这样的领导和皇太极相比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松山之战

皇太极这人是不好忽悠的。

多尔衮的左翼军在幽蓟千里之内如入无人之境,将这片土地蹂躏得不成样子。随后又渡河,攻破山东济南到天津之间的城堡,攻克城堡有四十多座,十七次打败明军,俘获人口近二十六万。

岳托的右翼军表现也很出色,攻克城堡九座,投降城堡两座,击败敌人十六次,杀明军总督两名,俘获人口二十万。

这些战役中值得一提的是高阳城的陷落。

高阳城其实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县城,当时位处直隶,也就是现在的河北。这个小县城从地理位置来说很不重要,所以没多少兵,也没什么钱。但是它的陷落引起了明清高层的极大关注。

只因为这县城里有一个退休的老干部:孙承宗。

孙承宗可以说是培养军事人才的一代宗师,连袁崇焕这样的人都出自他的门下。可以说孙承宗为大明王朝奉献了自己一生的智慧和精力,可惜还是没有能挽回明帝国的大厦,这是一种悲哀。临到死,他还要为国贡献最后一份力量,虽然是绵薄的。

当清军打到高阳城的时候,忽然停滞不前,因为清军的高层已经知道这里住着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者,这个老者不光德高,能力也是一流的。对于这样的人,皇太极是敬重的。

皇太极派出使者做孙承宗的思想工作,这样既表示给孙承宗面子,又能体现自己仁君的形象。事实上,皇太极是不抱什么希望的,毕竟这么多年的老对手,什么脾气都摸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