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孙袁斗法(第2/5页)

袁世凯真会去南京吗?当然不可能,但书生气十足的蔡元培却相信了袁世凯的说辞。

元宵节很快就到了,京城又是一片喜庆的气氛。然而,就在千家万户张灯结彩的时候,北京城里面却出现了骚乱。军队发生叛变了,蔡元培等人住的地方也枪声大作。

第二天,袁世凯对蔡元培等人说:“实在不是我不想去南京,我一离开这里,北京就会出乱子啊,请你们转告孙先生,说孙先生的好意项城心领了,实在是分身乏术啊!”

没多久,临时政府的副总统黎元洪致电袁世凯,表示拥护袁世凯在北京定都。黎元洪此举是在向袁世凯示好和效忠,孙中山自然气得咬牙切齿,但没有办法,只好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

这个总统不好当

千年帝国一夜之间实行民主,这看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袁世凯虽然当上了临时大总统,但是他能不能收拾这个局面就很成问题了。

客观地说,在当时的局面下,中国需要的是一个独裁强人,有民主作风的领导人不可能解决那么多的问题。国家虽然打出了共和的旗号,但其实还是军阀割据地方混战,每个集团都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不光袁世凯集团是这样,革命党人阵营也是这样。

在上海,青帮老大兼革命党头领陈其美刺杀了陶成章;在长沙,民政部长谭延闿刺杀了都督焦达峰,当上湖南都督;在北京,黎元洪借刀除掉张振武。

地方政府虽然名义上服从中央,其实各自为政,为了争地盘,经常互相大打出手。蒙古那边也出现了问题,活佛呼图克图看到南北对立,居然公开宣布独立。沙俄率先承认蒙古独立,还出兵占领了新疆的伊犁。西藏那边也不安宁,英国以保护侨民为借口,派兵入驻西藏,暗中策划西藏分裂活动。

所以说,袁世凯面临的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烂摊子,当上总统后,某种责任感让他道德有所提升。他是真的想把国家建立好,无奈事情并不如他想象的那么简单。用民主共和的方式管理中国让他感到心力交瘁。

首先要解决的是财政困难,袁世凯执政的头两年主要靠借外债过日子。

袁世凯当总统后,任命唐绍仪为总理,唐绍仪跟袁世凯的关系非常铁,袁世凯在朝鲜工作时,唐绍仪就是他的副手。也许是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唐绍仪加入了同盟会。唐绍仪跟孙中山的关系也不错,在孙中山制定的《临时约法》中,总理的权力甚至比总统还大。

这样一来,在实际工作中,袁世凯与唐绍仪时时发生冲突,向“六国银行”借款的事件最终引发了两人的矛盾。向人借钱是有求于人,六国银行开出的条件非常苛刻,唐绍仪受不了,拒绝向六国借款。

当时袁世凯非常缺钱,没钱的话政府就无法运作,所以袁世凯让财政总长熊希龄代替唐绍仪跟外国人交涉。唐绍仪加入同盟会后,同盟会就一直把唐绍仪看成是自己人。现在看到唐绍仪被人排挤,孙中山立即号召大家抗议,打着维护国家主权的口号,反对向外国人借款。

六国银行看中国人吵起来了,宣布无限期推迟贷款。袁世凯一看,着急了。

唐绍仪看事情搞砸了,主动向袁世凯提出辞职。袁世凯千方百计挽留他,唐绍仪准备留下来,最后还是因为党派之争辞去总理一职。

唐绍仪一走,立即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唐绍仪走后,袁世凯想让宋教仁出任总理,只可惜宋教仁是个理想主义者,让他当总理他还不乐意,他的理想是自己组织政党和内阁。

唐绍仪辞职不久,同盟会所有成员退出内阁,宋教仁辞去农林总长的职务,蔡元培辞去教育总长的职务。

看到大家这么不给自己面子,袁世凯很窝火,后来还是忍了,号召大家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要纠结于党派的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