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孙袁斗法(第3/5页)

在袁世凯的提议下,陆征祥当上总理,陆征祥曾经担任过外交公使,并非袁世凯的亲信。他当上总理,同盟会那边还能接受。总理确定后,袁世凯开始着手制定《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随后,便开始准备正式选举国家总统。

没想到选举还没有开始,陆征祥就出问题了。陆征祥这个人饱受西方文化浸染,在政府工作中喜欢表现幽默,在他眼里,一个好的领导人首先是幽默的。在西方也许是这样的,但是在当时千疮百孔的中国,时不时的幽默让人感觉很不舒服,觉得这个人毫无担当意识,对民族的创痛根本不放在心上。所以,内阁议员们对陆征祥非常不满。

议员们不准备跟陆征祥合作了,这让陆征祥非常郁闷。袁世凯出面来调停,议员们不买他的账。政府变成了一锅大杂烩,不同政见的人甚至在争吵时大打出手。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对民主共和制度感到失望,章太炎和张绍曾甚至请求袁世凯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必拘泥于细节,可以从权办事。

后来,议员们弹劾陆征祥失职,陆征祥一气之下,学唐绍仪一走了之。

袁世凯万万没有想到共和制会有这么多的问题,一向自信的袁世凯忽然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袁世凯毕竟是个旧式人物,共和这种新制度让他感到棘手。这期间,袁世凯比过去苍老了许多,他处于一种反思与纠结的状态中。他不知道是共和制度不适合中国,还是自己没有能力治理好这个国家。

此时的袁世凯不再像过去那样犀利果敢,反而显得有些呆滞和笨拙。如果说以前他不断地走上坡路话,现在似乎是在走下坡路。他就像一头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骆驼。

袁世凯终于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民主共和根本不适合中国,至少现在不适合中国。

我们来看看当时中国的情况吧,中央政府相当于国家的大脑,但这个大脑无法有效地指挥手脚。地方政府根本不把中央的政令当回事,各省不但截留税收,而且自行任命官员。此外,整个社会道德崩溃纲常废掉也给国家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当时也像现在一样,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中的违法乱纪事情也非常多。

道德崩溃后,年轻人更加迷惘,一迷惘就无法无天。很多年轻人加入同盟会等组织,他们其实是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并不是为了什么信仰加入社团。社会上报纸越来越多,但是农民却越来越少,土地日渐荒芜,民生处于凋敝的边缘。

知识分子以前靠科举吃饭,共和制度取消科举制后,他们一肚子牢骚,全变成了愤世嫉俗的卢梭。人人都急切地盼望社会改变,所以大家习惯于喊口号,以为只要口号喊得够响,日子就会很快好起来。

袁世凯有一个英国顾问叫莫理循,他这样描写当时中国的时局:“至于中国,事情并未好转,很少或全无成就。这里看不见有作为的政治家气魄,没有始终如一的目标。要做的事情很多,但他们却把精力用在无休无止的争吵和规章法令上,改革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莫理循的话是有道理的,袁世凯想通过共和制度强国,事实证明不可能。

宋教仁之死

1912年8月,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促进会正式合并为国民党,孙中山担任国民党的理事长,宋教仁和黄兴等人担任理事。

在国民党中,宋教仁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担任国民党理事时才三十一岁。宋教仁最大的梦想就是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像西方那样的民主国家,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演讲天赋,组织政党内阁。在国民党内部,宋教仁对孙中山几乎形成了功高震主之势。正是在宋教仁的一手努力下,国民党在众议院和参议院中才占据近一半的席位,形成了一党独大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