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兵家之李鸿章(下)(第2/5页)

当时南京刚刚被武力收复,太平军残留下的士兵投靠到捻军那里的有上万人,他们又转移到河南、山东,掠夺这些地方的城市。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春天,僧格林沁下定决心要率领骑兵追杀捻军的首领,一整天行军三百里。到了曹州后,他的部下有很多人情绪怨愤。四月二十五日,僧格林沁不小心中了捻军首领的圈套,大败,他坚持抗争,不小心从马上坠落摔死了,整个朝廷震惊,对他进行了沉痛的哀悼。朝廷火速任命曾国藩做钦差大臣,监督操办直隶、山东、河南的军队事务,不久又任命李鸿章任职两江总督,作为曾国藩的后勤保障。

从前官军对捻军的作战方略只有追击这一种,常常辛苦费力却没什么成就和功劳,虽然有时也会堵截一下,但也仅仅是小修小补。我们进一步说,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不是苟且作战,给了敌人实力增长的机会,就是急躁冒进,没有对于全局的规划和自己的谋略,最后使自身的兵力受损,从来没有站在全局的角度,做全盘打算,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此种情况的作战方略,所以打了十几年的仗,都没有什么成就。自从曾国藩接受使命以来,才开始制定围剿敌人的长远的规划策略,他说一定要先把敌人都驱赶到一小块儿地盘上,然后就可以聚集优势兵力一起歼灭他们。李鸿章按照曾国藩说的做了,终于平定了中原。

曾国藩是一个称得上君子的人,总是用兢兢业业、持盈保泰、急流勇退的信条来进行自我鞭策。南京被他们用武力收复之后,他平生的志向已经实现了,所以就希望功成身退。等到僧格林沁阵亡,捻军的气势快要逼迫到京畿地区时,情况十分危急,曾国藩在危急关头,朝廷都快要战败的时刻接受任命,义不容辞,所以又勉强接受这项重任。但是他自己深刻地认识到,湘军的颓废现象已经非常严重,恐怕不能再打仗了,所以就把他们撤下来,而只用淮军赶赴前线杀敌。原来曾国藩刚刚接到这项任命时,他内心想把这个职位让给李鸿章,让其成就功业,这个愿望已经存在很久了。等到了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的十二月,他因为身患疾病辞去职务,然后朝廷命令李鸿章做代理钦差大臣。曾国藩回到了两江总督的职位,负责后勤保障等事宜。

李鸿章围剿捻军的战略战术是这样的,他认为捻军已经在流落逃亡,只要设法阻止他们继续流窜,然后集中兵力对他们进剿就可以,这算得上是最好的策略。明代的孙传庭曾经说,剿灭逃亡的贼寇应当一直驱赶他们到非常困难的绝境,在他们快要不行了、坚持不住时再追杀他们,如果不这样的话,在各自都非常强盛的时候靠激烈的战斗分胜负,那么就算是打赢了也不可能彻底消灭流窜的贼寇。李鸿章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同治四年十一月,他曾经上奏圣上说,必须把他们逼到地形复杂的地方,故意放弃那些地盘,引诱他们进去,再集合各个省份官兵的力量,从三四个方向围住他们、困住他们,后来这项任务大功告成,这个方法确实是非常有效的。

那一年五月的时候,任柱、赖汶洸等大批人马深入山东地区。李鸿章命令潘鼎新、刘铭传拼尽全力追捕,想要把他们逼到登莱海的一角,然后想办法在胶州、莱州的交通要道围困他们,使得他们无法向北逃窜到京城,向南不能蔓延到淮南去。六月的时候,李鸿章亲自去济宁统兵作战,分析了形势之后,认为任柱、赖汶洸那些人都是经历过上百场战斗后保存下来的精锐,里面还有游兵和单独招募的勇士,既狡猾又十分剽悍,让人无法轻视,如果还没有准备好足够的兵力就去围剿,逼他们过紧,留给他们的地方又过于狭小,让他们看出这其中的计谋,他们一定会着急往外逃窜,迅速跳出包围圈,那么到时候整个局势就会再次不利。于是,李鸿章等制定政策先防止他们把运河作为逃出去的路线,以此来截断东捻军的退路,然后控制住胶莱,截断交通要道。但是山东巡抚丁宝桢一心想要把贼寇驱逐出山东省,对李鸿章的战略措施表示强烈的不满。七月的时候,敌人的军队突然攻打潍河,东边省份看守的将领王心安只是驻守躲避在庙里,放任敌人的军队偷渡,于是胶州、莱州的防线逐渐崩溃。那时候诽谤声纷起,朝廷对李鸿章的责备越来越严厉,甚至出现了改变战略的建议。李鸿章又上奏朝廷,认为捻军围绕着运河来来回回侵扰,政府派官兵分不同的方向驱逐他们,那些地方虽然受到蹂躏,但是受害的地区只不过是几个府县;如果把他们驱赶到运河以西,那么将会有更多的省份受到无穷无尽的侵害,同样都是国家的土地,同样都是天朝的子民,这样说未免就太歧视那些地方了。朝廷这才坚持之前的战略,没有更改。十月十三日的时候,刘铭传在安邱、潍县之交的地方和捻军打仗,获得了胜利。二十四日的时候,刘铭传追击到赣榆,和骑兵统带善庆并肩作战,在战斗中杀死了任柱,于是东捻的势力就衰落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