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是将整顿军备之事托付给了闾勍,但作为主政汴京的最高长官,宗泽也不可能对军务全然撒手。当安民方面的工作陆续展开后,宗泽便抽出时间,亲自视察了城防。

在陪同宗泽视察的过程中,闾勍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在接受任务的时候就有,闾勍之所以当时未提,是觉得马上强调困难有推诿责任之嫌。他不愿在与宗泽共事之初便留下那样一个不良印象。但那话是回避不掉的,没法总是避而不谈。所以他便乘宗泽前往视察之机,将它提了出来。这个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字:钱。

实际上,这事不用提,宗泽也有数。这个问题早在宗泽心里搁着,是他感到最难解决的一大心病。

冷兵器时代,城墙是城池防守的重要屏障。宋朝建都汴京后,曾动用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了外城城墙。这道外城城墙周长达五十余里,墙基厚五丈。而城墙外的护龙河,则开辟有十丈之阔。这种雄阔程度,在当时的城池中可算是首屈一指。但后因太平日久,疏于维护,墙体渐趋老化,城上的女墙、马面以及护龙河中的防御设施亦日渐缺损,其御敌功能便大打了折扣。

宣和七年金军首次攻汴,李纲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紧急动员军民抢修城障,又从城内火速调运砖石滚木炮座火药上城,总算顶住了金军的凶猛攻势。但那只是应急之举,并未能使城障残破状况得到根本改善。李纲本想待战后全面加固充实城防设施,却因被张邦昌等人排挤出朝而未能如愿。

靖康元年岁末金军复至,汴京又遭战火严重摧残,多处城墙被炸裂炸塌,各处的城门和箭楼亦多遭焚毁,其中尤以善利、通津、宣化诸门为甚。再加上金军夺城后的肆意破坏,这道环绕京城的庞然大物,遂被搞了个四面透风,已经不称为什么屏障了。

张邦昌和范讷俱无长期镇守汴京的打算,也就都不曾将修复城墙之事放在心上。因此宗泽要抓这项工程,诸事皆要从头做起。然而这道长城现在是体无完肤,不要说全面修复,仅仅是重点维修,工程量也很可观。如果没有足够的银子,这项浩大的工程依靠什么作支撑?

军备方面需要花钱的地方还远非仅此一项。留守司兵员缺口太大,宗泽要求大量募兵。兵员自然是多多益善,但随之却又带来了一个军费开支问题。即以月俸五百文的较低标准计,每募一个士兵一年就需支付六千文,那么五万、十万士兵,再加上各级将领的俸禄以及军衣军粮用度,又需多少银两?

兵员募来了,就得配备兵器。而汴京的兵器库已被金军收缴一空。即使是能够搜罗到一点残存之物,亦皆属没法使用的锈铜烂铁。欲配足可供千万士兵作战之用的刀枪剑戟,无论是购买还是打造,都需不菲的开销。另外,还有炮座、弩床、硫黄、石灰、火油、柴草、滚石、檑木等战具和物资,还有马匹,皆为备战御敌所不可或缺之物,亦皆需花费大笔银两方能筹办得来。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城防措施便无法落实。可是经过战火一再洗劫的开封府,已经变成了一个潦倒不堪的破落户,这笔不菲的军费从哪里筹措呢?

宗泽当然不会对这个问题事先无所考虑。他在赴任之前便向李纲提出过,希望朝廷能够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李纲表示一定会尽力而为,但让他别抱太大希望。因为目前新朝初立,自身尚无隔夜粮。其实这只是个借口。如果朝廷决意支持宗泽,这个财力还是有的。仅从赵构每日的奢侈用度上便看得出来,朝廷现在还并非窘迫得揭不开锅。然而赵构意在避敌于东南,即便是有钱,也不会给宗泽用。

这个缘由不便明说,但是宗泽不难领会。当下宗泽就明白了,这一难题只能靠他自力更生去解决。如何解决?李纲给宗泽出的主意是四个字:就地取财。并给他指出了两条具体途径,一条是从民间筹款;另一条是从地下挖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