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何腾蛟的私心杂念(一)(第2/3页)

五月,弘光在南京登位,诏书传至武昌,左良玉恨高杰、黄得功四镇得成定策勋臣,拒绝奉诏开读。

何腾蛟拔剑而起,恨恨地对左右说:“国家的成败困危,全在这一举,如果左良玉不肯奉诏,何腾蛟就把自己这副身躯交给三尺剑了!”径往左良玉驻地与之抗争。

何腾蛟所作所为,利利落落,莫不以忠义为要,由此赢得了“一腔忠义,千里干城”的盛赞。

不久,弘光帝加封其为兵部侍郎,兼抚湖南。随后,命他总督湖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军务。

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三月,南京惊现“伪太子案”,街头巷尾的百姓都谣传弘光帝以真为假、意欲断绝先帝崇祯之后。何腾蛟虽然跟随左良玉、黄澍等二十七人联名抗疏力争。但听说左良玉准备行黄澍之计,以“清君侧”为口号拥兵入朝,不由大惊失色,连称“没有圣旨就起兵侵犯京都,绝对是欺君大罪”,力阻左良玉东下。

三月底,大顺军进逼武昌,心胆俱寒的左良玉无暇思考,仓促拔营东下,考虑到何腾蛟有一定影响力,便裹挟他同行,以造成东下既定之势,威加在何腾蛟前后左右的刀有十来把。何腾蛟昂然挺身,毫无惧色。在自刎不成的情况下,他趁看守人员不注意投江自尽。

在咆哮寒冷的江水漂浮了一段时间后,气将垂尽的何腾蛟幸运地得到了渔人捞救。

武昌既已落入大顺军之手,大难不死的何腾蛟只好从宁州间道入湖南。

四月,何腾蛟进入长沙。

长沙仅有二千巡道标兵,且城内满目荒墟,在调兵不应,募兵不及的背景下,守无可守。

可是,何腾蛟一不怕苦,二不怕难,召集属吏,痛哭盟誓,安抚难民,收编流卒,终于凑拼成一军,镇守住了长沙。

不久,李自成身死通山,大顺军余部进入湖南。

以何腾蛟现有的这点可怜的兵力根本不足以与大顺军余部相抗衡,听传言大顺军要“会猎湖南”,长沙满城惊恐。

有人劝何腾蛟弃城退避,何腾蛟大义凛然,答道:“这是什么话?!我何腾蛟身为王臣,应当唯王命是从,现在国家进入多事之秋,正是我等鞠躬尽瘁之日,况且我与你等都是封疆大臣,誓同城池一起存亡,没有可以退避的地方。”

不日,何腾蛟毅然整军于浏阳城东之官渡对大顺军进行阻击。

该战,大顺军水陆并进,首尾相击,何腾蛟部死伤无数,只好退入长沙,婴城死守。

实际上,这时的大顺军并没有心思与何腾蛟为敌。

要知道,李自成既死,大顺军群龙无首,军心已散。

而且,大顺政权曾经统治下的黄河流域及部分江淮地区已经落入清军或复明官员之手,数十万大顺军已成丧家之犬,日子朝不保夕,大顺政权已名存实亡。

不过,大顺军中很多人都是久经战阵,肩并肩地蹚着刀山血海走过来的,也不可能说散就散。那么,该何去何从,成了摆在大顺军所有人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崇祯年间,连年天灾,农民兄弟缺田少地,被官府、地主老财迫害严重,大顺军打着杀贪官、除污吏的口号跟朝廷对着干,很是赢得了一些民心。现在,大顺军也罢、大明军也罢,普通老百姓也罢,统统遭到了大清军的围追杀戮,时代不同了,对手不同了,应对的策略也应该不同了。

想想看,大顺军兵员数目庞大,没有属于自己的根据地,没有固定粮饷来源,就像无根的浮萍,单纯依靠打家劫舍来提供军队给养已不可能,更遑论与气吞四海的大清军争锋!

想要生存下去,想要好大河山不沦入异族之手,大顺军中的许多人都想到了同一点:投奔明朝,联明抗清。

而隆武登位后,就一改弘光朝的“平寇”战略,而将“御虏”放在了首位,所以,当大顺军各首领派人向何腾蛟传达出要联合抗清的要求,何腾蛟很快就和大顺军达成了“合营”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