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刚愎自用 失察失人(第2/5页)

项羽因为怀疑范增,竟然不听范增的建议。范增勃然大怒,请求告老还乡。项羽竟然也答应了,于是范增离开了项羽。

项羽如此轻信,使他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谋士范增。范增临走时说:大王好自为之,天下的大局已定了(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范增已经知道,项羽没戏了。范增的离去,可以说是令人扼腕叹息的一件事情啊,太遗憾了。

项羽的刚愎自用,使他失去了范增,还失去了一大批可以为他出谋划策的人。这就是他刚愎自用第二方面的恶果:失人。

失态:项羽的大怒

再次谈失态。

失态就更明显了。如果我们翻翻《史记》,有关项羽的记载中用得最多的两个词是什么呢?“怒”,“大怒”。项羽一弄就是“怒”,一弄就是“大怒”。我仔细翻检了《史记》,就找不到项羽的笑。找来找去,整个《项羽本纪》记载项羽的一生,他只有一次笑。什么时候笑的呢?乌江自刎。乌江亭长划着船叫他过江,说你将来还可以东山再起啊,这个时候他仰天大笑,一笑之后,就自杀了。换句话说,在项羽的一生中间,随处可见的就是项羽大怒,项王怒,项王大怒。我们不妨作个简单列举:

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王怒,烹周苛,并杀枞公。

项王怒,欲杀之。

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

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阮之。

项王大怒,乃自被曱持戟挑战。

如此多的“怒”“大怒”,大多是由于项羽的自尊受到了伤害。项羽是个极其自尊的人,一旦伤了他的自尊,马上就勃然大怒。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间那些最爱生气的人,气性大,爱大怒的人,也都是最自尊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多多少少都是刚愎自用之人。别人做得不顺心,别人说得不顺心,马上就发火。

失信:钟离眛被疑

第四谈失信。

项羽的失信主要指项羽很难相信别人。任何一个群体之中,总有两类人,一类人是大多数的芸芸众生,就是一般的人;另一类人就是才智之士,精英。这样一个结构划分,带来一种什么情况?有才之士很容易招嫉。这种招嫉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来自群体之内,比较有才干的人,他的机遇比较多,他的机会比较多,他可能得到的也比较多。而其他的人可能机会少,或者机会来了,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所以,得到的也可能少。这是一种招嫉。

另外还有一种招嫉。两个敌对的群体,比如说刘邦和项羽两大集团,某一个群体中间的精英,就最容易招致对方的嫉恨。我们前面讲过,范增在项羽集团中间应当说是一个最有谋略的人,虽然这个人的本事不是很大,但是他毕竟是项羽集团的唯一的谋士,这就招嫉了。

陈平在荥阳对峙之时和刘邦分析过项羽的性格,说他“意忌信谗”,行反间计可以使项羽上下不和。所谓“意忌信谗”,就是指一个人疑心太重,容易受谗言蛊惑,这是项羽性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

陈平之所以能献出此计,原因是陈平在项羽手下待过很长时间,比较了解项羽。

刘邦听了陈平的话,给了陈平四万金,让他放手实施反间计,而且不问他的支出状况。陈平利用这些钱,离间了项羽和范增、钟离眛(mò,音“莫”)的关系。

前面谈到的陈平离间项羽和范增所使用的计策,实在不高明,但是,对项羽竟能生效,不能不说项羽非常容易信谗。

每一个人都会听到谗言,但是,听到谗言后的态度大不相同。有人信谗,有人不信谗;有人能够分辨出谗言,有人不能够分辨出谗言。

为什么有些人信谗,有些人很难让他信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