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刚愎自用 失察失人(第3/5页)

这和人的判断力有密切关系。判断力强,不容易“意忌信谗”;判断力差,很容易“意忌信谗”。

同时,它和自信也有关系。没有自信,容易信谗;过于自信,也非常容易信博。没有自信,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当然容易信博;过于自信,别人说什么也听不进,只听符合自己判断的话,自然也容易信谗。

我们再来看陈平如何离间项羽和钟离眛。钟离眛是项羽手下一员大将,非常善战,多次打得刘邦狼狈不堪。陈平以重金收买项羽手下的人,散布谣言,“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终不得裂地而王”,因此,钟离眛等将领想和刘邦联手消灭项羽,然后分了项羽的地。结果,项羽果然上当,不再相信钟离眛等忠心耿耿的将领(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了。

其实,钟离眛最忠诚。汉四年(前203),项羽第二次东归打击断楚军粮道的彭越,派了两个庸才曹咎、司马欣守成皋,这两人仅仅五天就丢城自杀。项羽听说成皋丢失之后,立即回师,赶回成皋时,“汉军方围钟离眛于荥阳东,项王至,汉军畏楚,尽走险阻”。楚军在成皋的军队几乎全部覆灭,唯有钟离眛带着自己的军队还在死守。如果钟离眛要背叛项羽,岂不早就归降刘邦了?如果钟离眛是庸才,他能独木支撑残局,直到项羽杀回成皋吗?可以说,钟离眛是忠诚与才能兼备。

项羽死后,钟离眛逃亡。钟离眛早年与韩信的私交极好(素与信善),就逃到韩信那里(亡归信)。刘邦灭了项羽之后,仍然非常恼恨钟离眛,得知钟离眛藏在韩信的楚地,专门下诏书要韩信逮捕他。有人向韩信建议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韩信于是亲自来见钟离眛。钟离眛知道韩信的意图后,对韩信说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曰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韩信本想卖友自保,结果,逼杀钟离眛,自己却不免被捕。

项羽死后刘邦都不愿宽恕钟离眛,可见钟离眛当年打得刘邦多惨。如此忠诚、善战的部下,项羽不信任、不重用,竟然相信陈平的反间计,疏远钟离眛,自毁长城,多么可悲。

其实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这是陈平的反间计,而且这个反间计叫我们今天看起来,是末流之计,是不人流的计策,而就这就能骗得了项羽!

项羽如此轻信,使他失去了重用钟离眛的良机。

如果让钟离眛守成皋,还会失守吗?

项羽的幸与不幸

上面我们讲了项羽刚愎自用的四个“失”。但是,项羽是要打天下的,他也是要用人的,为什么却如此刚愎自用呢?他为什么不能够把握自信的度,而自信得过了头?

原因大概有三点:

第一,能征惯战。项羽自己确实能干,他的才干我们概括成四个字:能征惯战。他自己说过:“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他是非常能打仗的一位军事家。一个没有才干的人,绝对不会刚愎自用;所有刚愎自用的人,都是有才的人,项羽也不例外。

第二,少年得志。按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项羽的一生叫“不落空”,所有的好事都赶上了。二十四岁起兵反秦,项梁是主帅,他就是副统帅;二十七岁,就做诸侯的总盟主,做“西楚霸王”,主持国家大政。二十七岁当国家主席,这叫少年得志。少年得志也给他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他这一生,什么好事都赶上了,什么机会他都没有失去,太顺利了。我们经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阅历跟经历的丰富是不可或缺的,项羽的人生中磨炼太少了,他太顺了。一个人的人生,特别是为官之人,他的人生太顺,就会太相信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