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大风歌(五)在劫可逃(第3/5页)

但刘邦有他很高明的地方,在最危机的时候他冲着张良说了四个字,叫“为之奈何?”我怎么办呢?张良当然胸有百万雄兵完全能够给他化解这场危难,但张良有意不说,张良反过来问了他两个问题,第一“谁为大王为此计的?”谁给你出的馊主意?刘邦这时候很老实“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有这么一个家伙告诉我把着函谷关不让别人进,这都是我的了,“故听之”,张良第二又问“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你估计估计就你那十万人抵得住人家项羽四十万大军吗?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刘邦很高明啊,刘邦这时候很老实我确实不如他,那我该怎么办呢?张良问这两问很巧妙,第一他在了解情况,因为张良事先不知道情况,第二他在提醒刘邦别忘了四个字叫,项强刘弱,这四个字你别忘了,紧跟着张良一句话把破解之策点给了刘邦,张良就一句话“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去告诉项伯,就说你不敢背叛项王,但这个话如果我们概括一下,用四个字概括这叫,政治欺骗,用两个字概括叫,欺骗,再提炼一下一个字概括叫,骗,张良其实教给刘邦的招就是一招骗,按我们今天的话忽悠,一个字就解决问题了,刘邦极其聪明一听张良说叫他忽悠,他是个大忽悠,所以下面再不用张良告诉他怎么办了。反过来,特冷不丁地问了张良一句:“君安于项伯有故?”你怎么跟项伯有那么老交情呢?他能在大战前夜来给你通报绝密军情,你们俩什么的干活?你们俩什么关系,他能把这么个消息告诉你,这说明什么?刘邦这个人警惕性极高,刚才是蒙了,急了顾不上,一反应过来不就是忽悠他吗,自己下面全知道怎么办了,反过来倒问一句“君安于项伯有故?”张良如实回答,说:“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当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所以今天有了危难他来告诉我,完了,这话一说把两人关系全说清了,刘邦下面不再问了,刘邦下面该开始危机公关了,这么个危机关头必须,因为刘邦现在非常清楚化解这场危机,关键是两点,第一要死死抓住项伯;第二,一定要好好地忽悠一阵。因为只有项伯这个时候能见到项羽,只有项伯能够把话传给项羽,如果抓不住项伯你连捎话的人都没有,所以他马上就问:“孰与君少长?”就是张良跟项伯你们两个人相比谁年龄大?良曰:“长于臣”项伯比我大,刘邦马上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你把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张良出,邀项伯把项伯请进来下面“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这很简单卮酒就是一杯酒奉卮酒,就是端起来一杯酒,为寿就是敬酒,刘邦看见项伯进来以后啥也没干,就做了一件事先敬酒,下面写了四个字叫约为婚姻,这个约为婚姻就是刘邦跟项伯两家定为儿女亲家,这司马迁非常捣蛋,中间很多情节给你省略掉了,两个人一敬酒就定儿女亲家,中间你知道忽略了多少情节,先得问问项伯有儿子还是有女儿你先得问人家,要是个丁克家庭你约为什么婚姻啊。所以你首先得问这个情况吧,然后介绍自己的儿女,第三再了解对方儿女的婚姻状况,第四再表达一下愿意结为儿女亲家的愿望,第五还得劝对方接受,第六对方接受。两家结为儿女亲家你看这么多环节,司马迁写得倒是很简单“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完了,这一下子,这一步非常关键这一步叫什么呢?这叫拉近两个人的关系,拉近关系,套近乎,你想想,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他俩从来没见过面。第二个他俩是两个敌对阵营的人,一个是项氏集团,一个是刘氏集团两个不认识的,又是两个集团的,一见面就结为儿女亲家,这不是张良教的这是刘邦的原创,这高明,这说明这个学生可堪造就老师教一他能反三,张良只教他骗他,首先是怎么骗住项伯,把项伯给忽悠住最好的办法结成亲家,当然这个结成亲家算数不算数那你想多了,你想想我们通读《史记》都知道,刘邦的儿女后来没有跟项伯的儿女结为亲家,当年许这个婚姻只是个政治交易,是个政治手段,等到将来项羽一死,项伯就没有价值了,刘邦当了皇帝,项伯还敢找着刘邦说当年咱俩那个事,他去抢攀皇亲?借给项伯10个胆子他也不敢,刘邦后来就不提了,项伯肯定不敢提,所以这场儿女婚姻纯粹是刘邦危急公关的手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