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大风歌(三十四)夺储之祸(第2/5页)

第二点,就是戚夫人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她没有想到阻力会那么大,她想着皇帝是这个“集团公司”的“老总”,如果把“老总”摆平了,“老总”一声命令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她没有想到这件事情会这么难于被大臣们接受,这是她没有想到的。实际上在这件事情中间,戚夫人所做的事情是历代帝国制度最难接受的一件事,叫废长立幼,这个废长立幼是中国古代历代国君做这件事情都很困难。当然不是说做不成,那也有很多做成的,你比如汉景帝把他的皇长子刘荣废掉,然后立了刘彻作为太子,刘彻后来继位成了汉武帝。他废皇长子的时候也是大臣们反对,栗姬也反对,他最后做成了,汉景帝是非常果断的一个皇帝,能做成。汉武帝晚年听了小人的谄言废了皇长子立太子,最后他立了8岁的小儿子刘福陵做了皇帝,就是汉昭帝,那能做成。所以你看汉景帝、汉武帝都是废长立幼都做成了,唯独刘邦废长立幼做不成,这和皇帝的办事风格有关系。刘邦是个什么呢?事儿还没办他都喊得全中国都知道了,谁都知道了,大臣也知道了,后宫也知道了,这个找他说,那个找他闹,最后他没办法,他说我给你们说的都是开玩笑的,搞的自己很被动。

戚夫人失败的第三个原因是没有妻党,就是妻子的妻,戚夫人在刘邦的阵营中间她是只身一人过来的,她不像吕后。吕后在这个集团中间她是有影响的,她是刘邦的结发夫妻,早年跟刘邦共过事,而且吕后她的两个哥哥都是刘邦手下的功臣,我们讲过他都被封为侯了,她有一个庞大的集团。所以吕后你看,劫持张良是她哥哥办的,请商山四皓也是她哥哥办的,就是她有一个家族的背景。而戚夫人没有,就是孤身一人,她和刘邦集团所有的大臣都没有联系,就在这种情况,她是一种孤立无援的情况之下来和吕后来做权力之争的,这种权力之争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斗争,戚夫人是无党无派,既没有妻党也没有自己的一派势力,是孤立一人来和功臣派、外戚派在做斗争的。

画外音:

戚夫人想挑战皇后之位,但她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没有认清自己在实力上和吕后之间的差距,所以虽然鼓动刘邦掀起了废立太子的风波,但最终没有成功,而自己也以悲剧收场,可以说戚夫人的错误在于判断失误。那么刘邦在其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他对戚夫人的死又应该负怎样的责任呢?

王立群:

那刘邦呢?刘邦叫难辞其咎,刘邦的难辞其咎主要是三点,第一,立储过早,他立这个太子什么时候立的呢?他做汉王就立了汉王的太子,当了皇帝就把那个王太子转变一下就成了皇太子了,立得太早,所以这个立得早的时候他往往看不出来。刘邦立他的长子做太子的时候,他还不知道后面还有几个儿子呢,到后来他稀里哗啦来了一批儿子,等那八个儿子都出来了,他发现这个嫡长子不行,但是已经立过了再改很难,叫立储过早,这是一点。第二点,虑事不周,考虑事情不周全,这就我们看到刘邦这个人的两面,刘邦在和项羽的斗争中间有他老谋深算的一面,刘邦在和诸侯王的斗争中间也有他老谋深算的一面,但是另一面,刘邦也有考虑事情非常简单,处事非常粗糙的一面。你比如说他支持戚夫人要换太子,要夺这个储君之权,这个战争是轻易不能发动的,一旦发动以后后果不堪设想。刘邦就没考虑到,他没有想到这件事一旦公开化吕后很生气,问题很严重,他没想到这一点,所以事情出来以后功臣派反对,吕后派反对,他没有办法。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戚夫人的错误是刘邦误导的结果,这是第二点。第三点,优柔寡断,按照我们看史书的记载,转折点是商山四皓的出现,实际上商山四皓能够代表社会舆论吗?那是张良制造的假象。后来很多古人在评论这件事情的时候说,刘邦当时就是把商山四皓杀了又会怎么样呢?所以,这场储君之争最后给戚夫人,给爱妃爱子带来那么大灾难,刘邦是难辞其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