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大风歌(三十四)夺储之祸(第3/5页)

画外音:

戚夫人想挑战皇后之位,这给吕后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吕后的第一反应是惶恐,害怕自己的皇后之位不保。但吕后毕竟经历过很多人生磨练,她知道,当事情找上门来的时候,恐慌害怕是无济于事的,所以吕后在最初的慌乱过后她迅速冷静下来。那么面对戚夫人的挑战,冷静下来的吕后做了什么呢?

王立群:

第三点,我们看吕后,吕后在这件事情上做得非常好,我们叫“应对得力”。吕后在这件事情一发生的时候,吕后确实感到很恐慌,一个是担心儿子,一个是担心自己。但是吕后和戚夫人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女人,我们讲过戚夫人是通过征服男人在征服世界的这种女人,而吕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女人呢?吕后是不通过男人,是仰仗自己的力量就要征服世界的女人,所以她跟戚夫人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两种女人。吕后在这件事情上我们说她应对得力,主要指这么几点,第一借力打力,吕后非常巧妙地借用了三种力量,第一,功臣派的力量,功臣派像叔孙通、周昌、张良,都反对刘邦易位太子,这种力量吕后利用了,而且用得很巧妙。你看周昌“臣期期知其不可,臣期期不奉诏”,她一听说,不顾自己皇后的高贵身份跪谢周昌,那她这一跪那周昌更来劲儿了,以后沾着她儿子的事周昌都要扑上去了,这就叫借力,借助了朝臣的力量,关键时刻能大能小,能借助大臣的力量来约束刘邦,这是吕后很得力的借助大臣。第二,借助商山四皓代表的舆论力量,商山四皓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舆论,商山四皓是张良制造的一种假象,但吕后就利用了商山四皓,用最谦恭的语言写信,用最贵重的礼品相邀,把四个老头请过来了,这四个老人一来让刘邦就收手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吕后其实是借用了商山四皓的力量。当然最后还有一点,她借助妻党的势力,她的两个哥哥都帮了她,特别是吕泽对她帮助很大,应当说,吕后在借力打力方面做得非常成功。

所以在这样一种斗争中间,戚夫人判断失误,刘邦优柔寡断,吕后应对得力,那么最终的结果毫无疑问吕后全胜,戚夫人完败。戚夫人的失败,刘邦的失败,是不是意味着刘邦易位太子这件事情做错了呢?刘邦换一个太子是错吗?我觉得这个话应当分析,如果像张良所说刘邦是因爱废立,显然这就有问题了。当皇帝的选一个儿子作为继位之君,最重要的是看他的能力,他能不能驾驭朝政,能不能把这个政权跟大局巩固下来这是最重要的,至于他母亲如何其实是不应当考虑在内的。而刘邦是因为喜欢戚夫人,喜欢赵王刘如意,所以这个因爱废立本身刘邦是有责任的。但这个还有一种因素在里边,我们还应当相信刘邦是有一定眼力的,刘盈和刘如意两个都是他的儿子,尽管一个母亲吕后他不太喜欢,只是他的政治伙伴,另一个戚夫人是他最喜爱的,那么这两个儿子之间他还是做过一番权衡的,他一个说“类我”,一个说“不类我”,实际上对两个儿子做了一个比较。刘盈没有从政能力,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他继位做了汉惠帝以后果然是没有什么大的作为,看到戚夫人被残害为人彘以后,他就感到精神要崩溃了,最后就沉湎酒色,没有几年他就死了,他在位一共只有七年时间,确实没有什么作为。而他继位的另一个他的弟弟,他是老三,老四就是汉文帝刘恒,那是个很有作为的一个君王,所以他和他的弟弟刘恒相比,这个汉惠帝刘盈基本上没有什么作为。所以刘邦看他不行这点看得还是准的,问题是刘邦看的这个赵王刘如意有本事吗?这个小孩一早就被吕后杀了,我们现在不知道刘邦看得准不准。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说,在刘邦的八个儿子中间,最应当看好的是他的皇四子刘恒,就是第四任代王刘恒,这个人就是后来的汉文帝,这个汉文帝在整个刘邦的八个儿子中间是最有城府的一个儿子,深度潜伏,所有的人都没有发现他有能力,最终他胜出了,在吕后这一个家族被灭掉以后,他最后做了皇帝,而且很有作为。但是这个却没有被刘邦所发现,这应当是个失误。当然刘邦在终止这场战争以后,我们前面花了很长时间在讨论一个问题,谁该负责任?那么当刘邦明白这件事情以后,就觉得这个战争不该发动,刘邦晚年当废太子的事情终止以后,刘邦整天唉声叹气,愁眉苦脸,非常懊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