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大风歌(三十五)封王之路(第2/5页)

张耳在外黄飘荡期间,就是还没有结婚和做县令在这之前,他还有一个年龄比他小得多的忘年之交,这个人叫陈馀,陈馀也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但是比张耳年纪轻得多。陈馀的婚姻也很奇特,陈馀也是家里比较穷,一个富人就知道陈馀不是个平庸之辈,就把自己的女儿许给了陈馀,所以张耳跟陈馀两个人的婚姻都很奇特,就是他们俩都娶的是富二代,而且都是别人找的他,不是他去追别人。他们两个的关系又非常好,史书有这么一句话记载张耳和陈馀的关系,是这样说的,“父事张耳,两人相遇为刎颈交”,这话什么意思呢?说张耳的年长,陈馀的年幼,陈馀对张耳像对待父亲一样来侍奉张耳,这叫父事张耳。第二句话说两个人关系非常铁,叫刎颈之交,刎颈就是自杀了,刎颈之交就是生死之交,就是两个人关系好到是同生死的生死之交。当秦灭魏国的时候,因为张耳、陈馀都是大梁人,都是魏国人啊,秦国当时并不知道张耳和陈馀,就没有抓他们两个,灭了魏国以后,经过几年才知道张耳跟陈馀是魏国的名人,所以名人也要追杀,所以秦政府就下令追杀张耳和陈馀。张耳、陈馀这个时候已经跑到了外黄,就在外黄隐居下来。他们在外黄居住不久遇到了一件大事,就是秦二世元年的七月发生了陈涉吴广的起义,这个陈涉吴广的起义啊,对在外黄潜伏的张耳和陈馀来说是个机会,因为他们本来是帝国政府通缉的罪犯,而陈涉吴广的一起义,他们就可以借着这个机会转变身份了,所以张耳跟陈馀在第一时间都参加了反秦大起义。所以张耳跟陈馀的第二个幸运,特别是张耳的第二个幸运,就是当他成为通缉犯的时候,陈涉吴广起义爆发了。当然了,这就是个机会,这个机会来的时候,陈涉吴广起义对张耳、陈馀是机会,对天下所有的人都是机会。我们讲过刘邦,他也参加这个大起义了,现在讲张耳,张耳也投身到这个起义中间去了。所以我们看这个起义对张耳来说的话,既是一个幸运同时也表现了张耳的胆略,他敢于去参加。参加以后他们就去找陈涉,一报姓名,陈涉早就听说过张耳、陈馀的大名啊,所以马上就把他两个请过来待为上宾,他们两个马上就成为陈涉、吴广手下的重要谋士。

画外音:

从张耳参加陈涉的起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胆略的人,就这样一个当年在外漂泊的人,此时已经完成了两次成功的转身,第一成为富人,第二成为反秦义军。那么在张耳身上还会发生什么呢?他与刘邦又是什么时候相遇的呢?

王立群:

在陈涉这个称王以后,张耳跟陈馀主动给陈涉提了一个建议,他说我们现在在一块儿呢只限于楚地,而河北就是赵国那一块是一大片地方,你现在力量达不到,而那一片我们非常熟,我希望你给我们一支队伍,我们到那儿替你把那块地方打下来。这个建议的提出显示了张耳的眼光和才华,他主动提出来要攻略河北之地。陈涉同意了,但是并没有重用张耳,陈涉任命了他自己手下的一个老朋友,这个人叫武臣,让武臣做将军,另外派了一个人做都尉,而让张耳跟陈馀作为校尉,就是低一级的军官辅佐着武臣,带着三千士兵到河北去了。结果到了河北以后,这个仗打得非常顺,很快就实现了赵地山河一片红,很快就把赵地整个儿拿下来了。张耳跟陈馀为什么到赵地以后打得这么顺呢?他们有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把军事战争和这个政治斗争,就是把军事跟政治两手结合起来了,特别是运用政治手段为军事战争服务上做得非常到位。那么对那些抗拒,不愿意投降的人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张耳的又一个幸运,第三个幸运是他遇到了一个高人,张耳遇到谁了呢?遇到了蒯通,这个人我们前面讲过,特别是讲韩信的时候讲过这个蒯通,蒯通是个很有谋略的人。张耳在赵地遇见了蒯通,蒯通这个辩士啊,对秦帝国的基层官员和要到赵地去攻略赵地的武臣,对这两方面都做工作。举一个例子,比如他对范阳县令,对范阳县的县令怎么讲呢?说你做范阳县令做了十几年,你害死多少人?你处罚了多少人?可以说范县的老百姓谁都想逮住你把你杀了,至于人家为什么不杀你呢?害怕秦朝的法令啊。现在陈涉一起义整个天下大乱,秦朝的法令行不通了,这正是天下老百姓杀你的时候,你要想活命只有一个办法,就向义军投降,我能够给你搭个桥,你投降保证义军不杀你,这是对范县的县令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