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大风歌(四十二)英雄末路(第2/5页)

萧何放出来以后,萧何是光着脚上朝给刘邦去谢恩,这皇上把你抓错了那不叫皇上的错,皇上把你放了那不叫改错,那叫施恩于你,你得去谢恩,所以萧何光着脚去谢恩,萧何年龄也大了,光着脚走起来。刘邦说,别别别,别谢恩了,我把你抓起来,你知道我为什么抓你吗?我把你抓起来其实是想让天下老百姓知道,我不是一个好君主,你是一个好相国,所以我才抓你的。你看刘邦多会说,你为老百姓讲了几句话我把你抓起来下了大牢,我是表现得很坏,那老百姓肯定骂我,我是用我的恶反过来衬托着你多美好,我要不给你关进几天大牢里,你咋能得到这个好名声呢?当然萧何也没话可说了,这件事这是刘邦的解释。

其实刘邦对萧何的猜忌非一朝一夕,前后发生过三次,第一次是在楚汉战争时期,那个时候发生的是什么呢?给萧何加官,文武百官都去庆贺,有人点破说给你加官你以为是好事,给你加官说明皇上不信任你。这萧何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赶快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加的东西全部推掉,然后让自己的所有的儿子,还有自己同族的所有的子弟,只要够当兵年龄的,一律上前方去,就等于把自己的儿子,还有自己本家的那些同族的年轻的男性,全部送到刘邦的大帐中做人质,等人去了,萧何的儿子到刘邦的大营去报到了,刘邦可乐了,那是第一次。第二次,韩信叛乱,韩信叛乱的消息一传到刘邦那儿,刘邦第一个反应想到的就是萧何,立即给萧何加封5000户,大家知道,萧何在被刘邦封为第一功臣的时候,萧何封了多少户?8100户,曹参是10600户,张良是10000户,萧何排第三,8100户,这一次刘邦对他怀疑了,一下子给他加封了5000,还派了500人的警卫部队,还派了一个警卫队长,萧何可高兴了,又被别人给点破了,他全辞了。但这个时候儿子也没了,侄子也没了,都在刘邦的大营中间,刘邦还不信任,他最后没有办法,把自己的家产拿出来一半,捐出来献给国家,帮助平叛去了,做军费,把自己的家产捐出来做军费,这刘邦才解除了对他的怀疑。第三次黥布叛乱的时候,刘邦对他的怀疑,萧何最后的办法是朝自己身上泼了一盆脏水。所以应当说萧何这一次坐牢决非偶然,而是长期对萧何的不信任,最后叠加到一块儿把他抓起来了。

画外音:

刘邦回到京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抓了萧何又放了萧何,这可以说让刘邦颜面尽失。此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不好,但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刘邦仍然没有得到安宁,萧何的事情结束后,另一件让刘邦更加揪心的事情发生了,那么这件事情是什么呢?

王立群:

又一个人叛乱了,这个人是谁?这个人是刘邦因亲封王的第一人,刘邦的封王,封诸侯王他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叫因功封王,按照功劳封,第二阶段叫因亲封王,谁跟他亲他封谁。因亲封王的第一个人叫卢绾,这个卢绾跟刘邦的关系太铁了,他俩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这样说,叫“居同里,生同日”,还有“学同师”,什么叫“居同里”?两个人住住在一条街上,这叫“居同里”;什么叫“生同日”?他俩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这叫“生同日”;什么叫“学同师”呢?一块儿上学,又跟着一个老师,这不叫“学同师”吗?这叫“居同里”、“生同日”、“学同师”。他两家的父辈还是世交,你说跟刘邦关系多铁,刘邦封他做燕王,燕王卢绾反了,这个对刘邦的晚年的精神打击最大。所以刘邦之死实际上是两大原因:第一,他的病让他倍受煎熬;第二,卢绾的叛乱让刘邦的精神彻底崩溃。

这个人为什么会叛乱呢?一句话的事他就叛乱了,怎么叫一句话的事叛乱呢?这个事是这样发生的,陈豨叛乱的时候燕王卢绾参与平叛,燕王卢绾派了他自己手下一个最善于搞外交的外交家,大家记住这个人,这个人叫张胜,叫张胜出使匈奴,张胜出使匈奴就一件任务,到了匈奴以后,让匈奴不要支持陈豨,帮助汉兵把陈豨给灭了,这是张胜出使的任务。结果张胜到了匈奴以后遇到了一个人,改变主意了,这个人是谁呢?是第一任燕王臧荼的儿子叫臧衍。第一任燕王臧荼,第二任燕王才是卢绾,平了臧荼然后才封了卢绾,这个臧荼死了,臧荼的儿子臧衍是在匈奴。这个臧衍给张胜说了一席话,这个话太厉害了,这个原话是这样说的:“公所以重于燕者,以习胡事也,燕之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这话实际上是两个意思,说你张胜受燕王卢绾之命出使匈奴,你在燕王那儿燕王非常高看你,为什么?“习胡事”,什么叫“习胡事”?你非常熟悉怎么跟匈奴搞外交,因为你熟悉和匈奴的外交,所以一出使匈奴卢绾就想到你,所以你就特别在燕王的眼里边特别有分量,特别有地位,就是因为你“习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