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解读赵构:骑泥马渡江的皇帝(第4/19页)

随后,皇帝下令立《复燕云碑》,以资纪念。

在这个快乐的时刻,有两个人值得提起:一个是郑居中。当初,他坚决反对联金伐辽,现在,他拒绝接受晋封自己的太保官衔。另外一个人就是赵良嗣。他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对金交涉,也许是整个大宋帝国里,最了解金国的人。此刻,他忧心忡忡地发出了警告:“金人不可信,和平不足恃,或许顶多能够维持两三年。中国必须早作准备。”然而,沉浸在举国欢腾中的人们,没有任何人愿意听听这个冷静的声音。

紧接着,轻佻草率的大宋君臣又漫不经心地干了一件更加令人恼火的事儿。公元1123年即宣和五年四月,宋朝接收了燕京以后,五月,原辽国平州也就是今天河北卢龙的地方长官张觉,在已经接受了金国的任命之后,又率领全州归降大宋帝国。赵良嗣再次提醒皇帝:盟约刚刚签订,墨迹未干,万万不可接纳张觉归降,激怒金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谁知,徽宗皇帝居然大不高兴,不但下令接纳张觉,而且将赵良嗣一口气连贬五级,并贬窜到湖南郴州居住。此时,距离金国正式对宋宣战,还有不到两年半时间。

当年下半年,金国果然出动重兵攻打平州。张觉逃入宋军。所有宋朝廷与张觉之间的往来信件、敕令、任命文件、甚至皇帝在金花笺上的御笔手诏,全部落入金人手中。拿下平州后,金军立即移师边境,严词索要张觉。并且指名道姓地说出了张觉藏匿的地点,声称若不交出,金军将自行前往搜捕。徽宗皇帝无奈之下,密令杀掉张觉,将首级和他的两个儿子一同交给了金军。此举人心丧尽。一时间,原属辽国,后来支持大宋的各种力量,无不怨恨宋朝薄情寡义,没有担当,从而纷纷解体。就连大宋帝国委派的华北地区最高军政首长都感到心寒齿冷,不打招呼便挂冠而去。而最早投降大宋的辽国著名将领郭药师,此时率领数万将士镇守燕京。听到这个消息后,愤愤然道:“这算怎么回事?金人如果要我的脑袋,难道也交给他们吗?”由此产生了叛宋的念头。

此时,距离金国对宋宣战,还有不到两年时间。

公元1124年,即宣和六年三月,宋金关系再起波澜。起因是,前一年交接燕京时,赵良嗣请示朝廷后,答应一次性交纳二十万石军粮给金国。如今,金军前来索要。接任那位拂袖而去的新任华北地区最高军政首长不予承认。他认为,仅仅一个赵良嗣的口头承诺,哪里可以成为索要二十万石军粮的理由?金军使者悻悻而去。此时,距离金国对宋宣战,还有一年半时间。

当年七月,金军出兵原来准备交还宋朝的云中地区,就是今天山西大同所属地区,两国关系顿趋紧张。徽宗皇帝慌慌张张下令,正式册封已经退休的童贯为广阳郡王,复职统领整个北方边陲军事。此时,金国已经基本确定了对宋战争的总体战略,距离正式宣战,还有一年零两个月时间。

公元1125年,即宣和七年二月,辽国天祚皇帝被金国俘虏。在此期间,由于宋朝廷杀张觉,导致河北、山西地区的一些地方武装纷纷离弃大宋,投靠金国。比如治下在今日山西长治的隆德府义胜军两千人、河北易州长胜军首领韩民义等等。他们将张觉被杀后,边陲地区人心涣散,离心离德,以及对战争毫无准备的情形全部告诉了金国方面。由此,金国下定决心并开始全力准备对宋战争。

此时,距离金国对宋开战,还有不到八个月时间。

据说,还有另外一个因素也发生了效力:当时,金国军队最重要的两位统帅是宗翰与宗望。宗翰的妻子,是原来辽国皇帝的宠妃萧氏;宗望的妻子金辇公主,则是原辽国皇帝的亲生女儿。她们切齿痛恨宋朝对辽国的背信弃义,热切盼望这个背信弃义的国家能够受到惩罚。因此,特别希望她们的丈夫对宋用兵。这个因素能够起多大作用?其情形是否如此?姑且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