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北伐初战:摧枯拉朽下山东(第4/5页)

朱元璋派遣天使来到北伐大军军营,向北伐主将徐达、副将常遇春传达皇帝的意见:“大军现在已经顺利拿下了山东,听说山东各郡县元廷降官降将甚多,两位将军皆若这样把他们留在军中令我很担心!不管是白天对敌作战还是夜间遇到敌袭,一旦有变就难说生出啥事儿来,这样处置绝非我军之利。

这些人初次归附于我是屈于势力,我们并未得其心附,不如都送来应天,与我大明官吏杂居相处,等逐日亲近相互了解了,然后再视才使用,方可有利无患,像济宁、东平这些主动归顺的将士家属也一并送来,我将尽量厚待。”

朱元璋此举很是了不起!这对日后摧毁元朝残存的民心、军心将会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不但这些,就是在军事上,朱元璋也更加谨慎:召回了刚刚打垮了元廷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陈友定的汤和,命汤和回到明州专门督造舟船,利用大运河漕运保证北征大军粮饷;又派都督同知康茂才率领援军一部开到了济南,从实力上继续加强了节节胜利的北伐大军!

朱元璋的谨慎是有道理的,时隔不久,事实便验证了新任皇帝没有在后方瞎指挥、白操心。

北伐大军在进逼乐安城时,驻守乐安的元将俞胜也是“学习邻居好榜样”,主动上门纳款表示归顺新建立的大明朝,徐达当然对其礼遇有加,再三安抚之后送俞胜回了乐安。

谁知过于客气了,这给俞胜传达了错误信息:这明军主帅就这么实在?——在大多情况下,“实在”就是“愚笨”的另一种说法——所以俞胜认为这些人成不了大事,自己的主动归降看来有些欠考虑!不要紧,不就是损失点钱财吗?身外之物,别放在心上。

于是重新整军备战,转脸又成了大元帝国的忠勇守将!

徐达碰到了类似沂州的状况:降而复叛!

这还了得?这种风气若传染开来,那么明军打下的地方也就只是名义上的,日后不管大军北伐还是西进,后方都会成了悬在脊梁上的无数利剑!

对付这种现象唯有两个字:惩罚!

于是徐达杀鸡祭出了牛刀:亲率大军强攻乐安。

俞胜之所以放心再归元廷,主要是还有点心理依仗:距乐安五里处有一土河,这应该是阻击明军的一道天然屏障吧,只要徐达的部队在土河稍有耽搁,乐安守军也就有了曾经顽强抵抗的“事实”,那时就是弃城远走也就不会被朝廷责怪了。

谁知徐达根本没把什么土河放在眼里,传令大军:填了它!

一道土河的确算不上什么天堑,大明士兵们也无需当做多大土方工程,大军一边进兵一边挖坝填河,铺天盖地一般涌向了乐安城,俞胜一看大局不妙,再回头表示觉悟也“不好意思”了,走人吧!

俞胜实施了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计”,撇下了郎中张仲毅带领着部队留在了乐安,张仲毅还能替远遁的主将困守孤城么?于是立即开城出降,乐安还是依旧归属了大明朝。

看来,如何安抚新得之地成了大事,朱元璋闻报采取了一个妙招:命令大明中书省专门派员去山东,各城遍贴大明朝廷招贤榜文!

城头刚刚换了旗帜,满城张榜却是为朝廷选材,号召人们凭各人才干到新政府任职,并且不论蒙汉,认人才不认人种,这是多强的心理暗示?于是,之前在元廷任职的官员迅速心安理得了,就算不应招的也顿时有了安全感:幸福生活到来了,还胡折腾什么?

山东眼看得到了稳定,北伐大军也就把兵锋转向了河南,徐达率主力沿黄河西进,坐镇应天的朱元璋还是不能放心,又传旨征南将军邓愈率本部自襄阳、安陆、景陵等处进兵河南,在河南南部开辟了第二战场!

就此,两路大军犹如一把巨大的铁钳,从东部、南部两个方向杀向河南,邓愈部将王成、李廷琛顺利攻克唐州(今泌阳),开始向南阳一带进逼;徐达则引兵于黄河两岸水路并进,一路克永城、收归德、伏许州,大军势如破竹杀到了陈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