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不会爱国士大夫(第2/3页)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桌面上的官员们就开始商量了,武义勇给他们下达给并代路的任务可不轻松!

粮食要筹集30万石,民夫需要4万,各种大车要准备2万辆,大牲畜需要2万头。

而且大周共和国执政府不会给钱,都得靠吴表臣他们几个降官去想办法。

至于卖官、卖举人、免除将来的赋税等等,都是可以的。

吴表臣目光在餐桌上扫了一圈,将众人的表情都收入了眼底,笑道:“不就是30万石粮食和2万头大牲畜吗?也不白要,是拿官照、举人身份、免税……哦,还有大周私田的田契交换的。也不算困难吧?要不现在就把各县所需缴纳的数目定了,然后就赶紧把差事办了吧。”

“知州,这大周真的会开科取士?他们有好多大学,可不缺能做事的官人……”

“是啊,他们真的会开科举?”

“不会等粮食、民夫、牲畜到手后就翻脸不认吧?”

在场的几个知县提出了疑问。

吴表臣瞪了他们几个一眼,刚才武义勇在的时候怎么不问?

“哼!”吴表臣冷哼一声,“不就是几个进士吗?宋朝开国的时候一科才取十个八个进士,只是到太宗朝后才逐渐增多的。周国若是三年取士十人,也算开了科举不是?三年取十个进士,还会没有地方安排?”

这话也对……

吴表臣接着又说:“而且周国的举人也是功名,有免税免役之权,还能以举人功名入仕做个微末小吏,谁人不想要?还怕没有人来考?不过也不能谁都推荐到雁门来考举人……各县都记住了,只有捐纳了粮食、牲畜、车辆的大户子弟才能推荐来考。那等穷酸,就别推荐到雁门县来了!大周不论什么七不准八不准的,就一个不准,不捐纳者不准考发解试!”

宋朝没有考秀才一说,参加发解试的资格是由各县掌握的。标准则是“七不准”,也就是有七种人不准参加发解试。七种人之外,理论上都可以得到县衙的推荐。而在具体执行中,即便列于“七不准”之中的人,也可以有种种变通的办法。

现在吴表臣自说自话给大周共和国定了个“推举秀才”的标准,就是用钱粮来买!

捐了钱粮就是秀才,就去考举人。没有钱粮或是不舍得捐纳,那就有多远滚多远。

吴表臣又道:“捐30石麦子或一匹骡马就能当一次秀才。捐1000石麦子或30匹骡马就能当一辈子举人!诸位觉得这个价钱怎么样?”

还真是有辱斯文啊!

不过……也不怕卖不出去!

“行啊!这个数对富家而言没有什么。”

“1000石麦子不贵……可以荫200亩田和五口人呢!还可以做个芝麻小官儿。”

吴表臣满意地点点头,“还有就是查田!这事儿在宋朝时难办得很,不过现在是大周国了!一定要查清楚了……不准再有隐没田产。即便咱们自己不查,回头上面派人来一样要查。难不成还有人敢对抗大周朝廷?脑袋还要不要了?而且人家也不会查不清,那个形学啥的,大周的小学就教了,军中的伍长人人都会的。到时候量一量,算一算,就都清楚了!”

查田的事儿一是执行力度的问题;二是测量和平面几何。

对大宋,两者都是问题。对大周,全都不是问题。

“所有的田契都要换成大周共和国的私田契,按照一亩一斗麦子收取费用。”吴表臣道,“这样就又有十好几万石了!如果不想纳粮,捐举人就是了。另外,大周共和国的农家不交钱只纳粮。所以夏钱是不收的,只纳秋粮,纳粮也不多,代州这边贫瘠,平均一亩不到一斗,要交钱亦可,照市价折算便是。地方上的开销则用丁口钱维持,凡是吏员都有俸禄可以拿。不过朝廷不会补助地方,即便闹灾也不会豁免秋粮,也不许欠缴的。所以地方上必须自建仓储,预备灾年之需。捐纳秀才、举人、发放田契所得的粮食,都要存入仓储,算是地方的财产。所以这一次咱们并代路给大周朝廷的粮食、牲畜、民夫,都是可以折抵今后上缴的钱粮数目的。大周是工商之国,地方和朝廷的账目都算得很清楚的,所以咱们并代路也不必担心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