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波兰的覆亡(第4/5页)

这一次斯大林亲自主持谈判。他的德国盟友总算领教了他在这次讨价还价的谈判中是多么不讲情谊、寡廉鲜耻、不择手段,这一点,他的英、美盟友以后也会领教到。这位苏联独裁者于九月二十五日晚间八点在克里姆林宫召见了舒伦堡,这位大使回去以后,当夜就打电报给柏林,就某些严酷的现实问题提出警告,并且指出德国可能偷鸡不着蚀把米。

斯大林声称——他认为留下一个独立的残存波兰国家是错误的。他建议,从分界线以东的领土上,把一直延伸到布格河为止的整个华沙省划归我们所有。作为交换,我们应该放弃对立陶宛的要求。斯大林——还说,如果我们同意,苏联将立刻依据八月二十三日的(秘密)议定书着手解决波罗的海各国的问题,并且表示希望德国政府在这一方面给予慷慨的支持。斯大林特别指明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不过没有提到芬兰:

这是一桩狡猾而又狠毒的买卖。斯大林准备用已经被德国攻占的两个波兰省份交换波罗的海各国,他已经帮了希特勒一个大忙,使后者有了进攻波兰的条件,现在他要利用这一点,钻空子尽可能多捞一把。此外,他这样建议也是要求德国人把所有的波兰人全接过手去。他作为一个俄国人,从几百年的历史教训中深深知道:波兰人丧失了独立之后是决不会善罢罢休的。让德国人为他们伤脑筋去吧!俄国人才不管呢,而另一方面,他却可以取得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从俄国割走的波罗的海国家,它们的地理位置为苏联提供了绝妙的屏障,可以防御德国这个盟友的突然袭击。

里宾特洛甫于九月二十八日下午六点乘飞机第二次到达莫斯科,在前往克里姆林宫之前接到柏林打来的两份电报,知道了俄国人正在捣什么鬼。这是德国驻塔林的公使发来的电报,其中说,爱沙尼亚政府刚才通知他,苏联已经以「立刻发动进攻作为严重威胁手段」,要求在爱沙尼亚境内建立军事和航空基地。当天深夜,里宾特洛甫同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作了长时间的商谈之后,打电报报告希特勒,「就在今夜」将缔结一项条约,根据这项条约两师红军和一旅空军将驻扎在「爱沙尼亚领土上;但在目前这段时间内暂不废除爱沙尼亚的政权」。但是,元首原是精于此道的老手,他清楚地知道爱沙尼亚的日子已是屈指可数了。第二天,里宾特洛甫就得到通知,希特勒已经下令撤退居住在爱沙尼亚以及拉脱维亚境内的八万六千名日耳曼族人。斯大林提出了他的账单,希特勒不得不如数照付,至少暂时如此。他立刻就放弃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这两个地方是他在德苏条约中已经同意属于苏联利益范围之内的。这一天还没有过完,他又放弃了德国东北边境上的立陶宛,而根据莫斯科条约秘密条款的规定,这个国家是属于德国利益范围的。

这次会谈从九月二十七日晚上十点一直进行到深夜一点,斯大林向里宾特洛甫提出了两个方案,内容就像他在二十五日对舒伦堡提过的那样:第一个方案是接受原先沿皮萨河、那累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散河这四条河划定的波兰分界线,立陶宛归德国所有;第二个方案是把立陶宛让给俄国,交换条件是让德国取得更多的波兰领土(卢布林省以及华沙以东的土地),这样,全部的波兰人就几乎会全都归于德国。斯大林竭力建议德国选择第二种方案。里宾特洛甫于九月二十八日上午四点给希特勒发了一份很长的电报,提出这个问题,希特勒表示同意。

分割东欧需要进行相当复杂的绘制地图的工作,九月二十八日下午进行了三个半小时的谈判,紧接着克里姆林宫就举行国宴招待里宾特洛甫,斯大林和莫洛托夫提早退席去同应召来到莫斯科的拉脱维亚代表团举行会谈。里宾特洛甫趁这个时间赶到歌剧院去看了一幕《天鹅湖》,半夜又回到克里姆林宫为地图以及其他问题作进一步的商谈。第二天清晨五点,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就在正式称为德苏边界友好条约的新协走上签了字。这时,斯大林再一次满面春风地在旁观看着,正像一个德国官员事后所报告的那样,「流露出显而易见的满意神情」。「他是有理由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