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走向破产(第4/8页)

按照鲁登道夫的估计,美军只有到1918年中旬才能带来威胁,到那时敌我对峙的天平才会发生决定性的翻转。如果德国想在西线取得战争的胜利,只能在1918年上半年的时间。就是基于这种考虑,德军各部队都收到一篇题目叫《战壕攻击战》的论述文章,解释了胡蒂尔战术和使用方法。一些被挑选出来的军官从前线撤回,参加一个为期8天的培训课程,不过这门课程很快延长到4周时间。德军把东线最好的部队和一些资质较差的部队里抽调出的35岁以下的士兵,用火车运回德国,让他们进行休整,提供培训。德军的目标是建立42个精英机动师,他们是德国最好的士兵,这些年轻的勇士能熟练使用手榴弹、轻型机关枪、火焰喷射器、战壕迫击炮,并接受过新攻击战术的培训。这些士兵处于防御状态已经有几年时间了,知道依靠防御无法胜利,特别是在经历了帕斯尚尔战役的折磨后,他们期望发动进攻。鲁登道夫说:“他们对进攻着迷了。俄国崩溃后,期望进攻是他们的一种自慰。”德国国内也发生类似的情况。德国人不仅想结束战争,而且想获得伟大的胜利。德国的政治宣传说,战争马上就要结束了,而且是以德国完胜告终。

还有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是在何处发动进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确定目标——是攻击英国,还是打败法国?为了探究答案,鲁登道夫在11月11日与皇储威廉的总参谋长弗里德里希·冯·德舒伦堡(Friedrich von der Schulenburg)、巴伐利亚王储鲁普雷希特的总参谋长赫尔曼·冯·库尔(Herman von Kuhl)一起开会。这两个人都是有经验的指挥官(库尔曾是克卢克1914年进攻巴黎时的总参谋长),他们都有各自的主见。德舒伦堡希望对凡尔登凸出部的两翼发动进攻,这个主意猛一听荒谬,但实际上很有道理,因为法军急剧减少了在凡尔登地区的兵力。他看到了一个动摇法军在凡尔登地区防线的机会,利用这个机会把法军驱赶到巴黎。库尔奋力争取在佛兰德斯发动进攻,他争辩说那里是唯一能夺取战略目标的地方。如果英军的防线被刺破,他们只能是背水而战,结果是要么被德军歼灭,要么逃窜回英格兰。鲁登道夫也提出几个方案,要求特别注意英、法会合点圣康坦(St. Quentin)。他指出发动进攻的3个必备条件:俄国和意大利不再是威胁;进攻的时间要尽可能地早,最迟3月,如果可能要放在2月;如果进攻开始,即使打击的是法国人,但目标必须是打败英国人。英国远征军在大战开始时只是一支很小的军队,现在则变成协约国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如果英国能在年中被打败,美国人就不重要了。

15天后,3个俄国士兵举着白旗走向德军在遥远北方库尔兰的防线,这一举动使滞留在人们心中相信东线还有可能再次回到战争状态的担忧消散了。这3个俄国兵说他们是基里连科(Kirilenko)将军派遣来的,布尔什维克最近刚任命基里连科为总参谋长。他们的任务是传达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和平谈判意愿。几天后,德国和俄国的代表齐聚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Brest-Litovsk),德国代表中有马克斯·霍夫曼、德国外交大臣理查德·冯·库尔曼(他是亚瑟·齐默曼的继任者)。

试探性的和平建议此时逐个出笼,一般是以秘密的方式提出,纠缠着各种动机,双方的领袖公开表示愿意公平地进行和平谈判。协约国希望与维也纳进行单独的和平谈判,这对德国人在东线的利益将是毁灭性的打击。德国利用中间人试探着协约国诸国的意向。从一开始就视大战为疯狂之举的教皇继续寻找一个各方接受的停火条件,这让意大利的民族主义者愤怒不已。在这些众多的声明和积极的姿态之中,有的真诚,有的带着轻蔑的不信任,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有时让人感到愉快,有时让人感到悲哀。但是,和平的希望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