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爆发(第5/9页)

俄国非常害怕德国人控制两大海峡。但是,德意志民族怀有一个帝国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中欧梦,因为奥匈帝国长期以来也在寻求在近东的商业和政治影响,而且,奥匈帝国的贸易并非远远落后于德国的贸易。那个时代的许多重大国际争论,其中之一就是德国倡导的连接柏林和巴格达的铁路问题——德皇作为礼物赠给苏丹的那个火车站就是这个铁路的组成部分。到了1914年,一座新的德国驻土耳其大使馆已在伊斯坦布尔建成(该官邸因屋顶上刻有豪华的鹰像,而被称为“鸟笼”)。在多玛巴切皇宫[27],傀儡苏丹,只能满腹怨恨、提心吊胆地走来走去,而德国大使则能在大使馆怒视博斯普鲁斯海峡。恩维尔和土耳其青年党人让苏丹沦为摆设,到此时为止,俄德之间的对抗多少都是间接性的,涉及的仅仅是德国对奥匈帝国并不热情的支持。可是,接下来在事关俄国根本利益的问题上,俄德之间发生了直接摩擦。

两国的冲突伴随着一种更为普遍、已然强化的紧张感爆发了。1911年之后,军备竞赛不断加剧。新型飞机和超无畏级战列舰出现了,各国征召越来越多的士兵,修建越来越多的战略铁路。土耳其位于欧洲边界,如果出现外交危机,奥匈帝国、德国和俄国的军队都会受到影响。在1914年之前,国际贸易空前繁荣,各国政府都有钱可花。1911年德国军费支出的温和增长(培训更多的士兵)就会引发法国在1912年做出反应(也就是在和平年代培养更多的士兵),随后这又会激起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新的反应。在1913年,军备竞赛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决定性的事件,即出现了一个意在把俄国变成“超级大国”的“伟大计划”。该计划旨在为俄军提供比德军更多的枪炮。该计划允诺俄军能够为远多于现役的士兵提供衣食,并进行有效输送。在制订这个计划之前,俄国的人口比德国多3倍,但由于缺少资金,俄军人数并不比德军人数多,而且枪炮数量也远远少于德军,战略铁路也是一样。实施这个计划之后,这一切都将发生变化,而且将是急剧的变化。到1914年,曾在圣彼得堡出任英国大使的阿瑟·尼克尔森爵士对英俄两国结盟暗自庆幸、欣喜不已。

但在柏林,这个计划却造成了恐慌。在那个时代,人们很容易发现潜在的敌人在干什么。军队必须靠火车运送,车站站台的长度会使敌人的战争计划暴露无遗;而且,没有人会限制旅行和拍摄,一个奥匈帝国的情报官员甚至可以拿着一本自己的护照在俄国南部四处旅行,而护照上职业一栏竟然登记的是“总参谋部军官”。在某个偏远之地,在正常情况下,那里乘客很少,铁路职工甚至要讨好那里带着小鸡的农妇乘坐火车,可那里的站台却长得令人起疑,这意味着骑兵或步兵已经被运到了那里的某个地方了。再有,那个时代每个国家都有议会,议会记录则是公开的,人们甚至能在每天的报纸上读到它们。因此,柏林和维也纳方面很容易了解到,1914年的春天,俄国人正在把他们的经济实力集中用到军事事务上。德国宰相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Theobald von Bethmann Hollweg)[28]本人就目睹了俄国不断增长的实力,因为在当时,金本位制维持了俄国的货币稳定,铁路也把各个层面的供求关系都联结了起来。各类科技杂志都显示出了俄国取得了非凡的进步——一辆俄国卡车在目的地为里加[29]的欧洲长途汽车比赛中获胜,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乔尔可夫斯基论述了终将携带人造卫星摆脱地球引力,飞向太空的公式。圣彼得堡仍有可能是未来欧洲的首都。毫无疑问,贝特曼·霍尔维格非常富有才智,他知道德国要勉为其难地适应这一切。他的儿子曾问他,是否在他位于霍亨菲诺的勃兰登堡庄园栽种一些成长期很长的榆树。这位首相答道:不,那只有俄国人会得到好处。在这件事上,霍尔维格是正确的。30年后,俄国人确实到达了勃兰登堡,而且接下来又在那里驻扎了50年。但贝特曼·霍尔维格本人是一位宿命论者,可是他屈服于那些没有怀疑精神的人们。在当时,军人们猛敲着桌子大吼道:德国现在能赢得战争,但如果再等上两三年,那时俄国就会变得太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