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爆发(第6/9页)

俄国军队的规模和力量不断增长,这对德国来说足够糟糕。铁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恐慌。1908年以后,俄国加入到了自我驱动的工业化进程之中。这样的工业化进程早已发生,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美国和德国。俄国当然拥有庞大丰富的资源,但开发程度非常低,一方面是因为运输还是个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没人相信纸币。随着铁路的建设和黄金供应的增长,在1909年,俄国首相彼得·斯托雷平[30]对一位法国记者说:“给这个国家20年的内外和平,您就将认不出来这个国家了”。到了1914年,俄国的预算收入翻了一番,其中一部分资金用于建设能比以前更快地把军队运送到前线的铁路。在科隆每天大约有700列火车运送上下班的乘客,如果以此作为比较标准,在1910年,调动俄军需要250列火车;到了1914年,这一数字上升到360列;而到了1917年,则进一步上升到560列。更强大的运输能力允许俄军在德国调兵后的第3天,就能够准确和全面地部署部队在边界地带。换言之,在1917年,我们就能够预见到1945年的形势——英军占领了汉堡,俄军占领了柏林,德军则要向贝特曼·霍尔维格之子曾想栽种榆树的勃兰登堡说再见。

德国将军在公共事务中的优势地位,是其他国家的将军所无法比拟的。但如今他们开始恐慌了。面对法俄联盟,德国的战争计划已昭然若揭。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国家,它所拥有的铁路仍然远远少于西欧列强;如果战争打响,在法军溃败的时候,俄军只是刚刚完成集结。在这种情况下,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伯爵[31]在1897年指出,德军有充裕的时间再现1870年打败法国的胜利,接下来再对付俄国。可德军的调动将会是一项巨大的任务——100万称职的铁路工人要在17天中,在超过4万英里的双线铁路上,动用3万辆火车头、65 000节客车车厢和70万节货车车厢,运送300万士兵、86 000匹战马和大堆大堆的战略物资,尤其是枪支弹药。一个集团军就需要6 000节车厢,一个骑兵师也需要1 200节车厢。德军确实能够有效地安排好这些士兵和物资,这样,在宣布调动兵力17天后,德军就将在边界地带进入战备状态。与此同时,德国人多年来一直确信俄国人效率低下,因为他们的铁路太少,在供水、电报、煤炭储备,甚至站台建设等方面的技术能力都太差。确实,在当时的俄国,协助军队的铁路员工共有4万人,其中1/3是文盲。但是,所有这些至关重要的设想都将失去真正的基础,因为列强关系中出现了另外一个因素:德国唯一的真正盟友奥匈帝国不久就要解体。

奥匈帝国行将瓦解的迹象,随处可见。在一个民族主义时代,这个庞大的多民族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错误(它的帝国国歌《上帝保佑吾皇弗朗茨》有15种语言版本,包括一种意地绪语版)。而且,维也纳在外交上并没有运用好平衡策略。在奥匈帝国控制的南斯拉夫,当最重要的南斯拉夫民族塞尔维亚在巴尔干战争中获得胜利之时,它的榜样力量激起了许多反对奥匈的政治运动。维也纳是如何反应的呢?一个切合实际的方案是在维也纳的控制下,把所有南斯拉夫各族联合成一个所谓的南斯拉夫国家,对此,明智的塞尔维亚人是会支持的(在奥匈帝国中,他们经常这样教育自己)。但是,真正掌控帝国的匈牙利人却不想出现第二个民族国家。这样,在1914年时,维也纳就没有提出任何解决办法。根据泰勒[32]的说法,维也纳只是在静观事态发展,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希望一切问题自行消失。但是,事件还是发生了,而且突如其来地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布列斯特和约》签订期间,奥匈帝国的外长切尔宁伯爵则换了种说法,他指出:“我们必定要消亡。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消亡的方式,不过,我们选择了最糟糕最恐怖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