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巴巴罗萨[126](第4/10页)

可笑的是,对于即将来临的进攻,斯大林早已得到一波又一波的警示。他在东京的间谍知道,丘吉尔知道(英国人破译了德国的文件),德军的叛逃者知道。而且英国人还在瑞士精心组建了一个假冒的共产党间谍组织,代号“露西”,由他们将英国人所了解到的真实情况传达给苏联人。斯大林一点都不在意英国人的情报,他甚至懒得把著名的“剑桥五杰”所打探到的大量情报翻译成俄文。狡猾的英国人一直认为,斯大林可能会相信“露西”。然而,所有这一切努力全都是白费工夫。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50]写道,在斯大林的一生当中,他只相信一个人。斯大林不相信列夫·托洛茨基[151],不相信苏共中央政治局,不相信他的将军们,也不相信写文章的人,他唯一相信的人只有阿道夫·希特勒。在1941年6月22日凌晨2点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最后一列满载物资的列车缓缓地驶过了西布格河上的铁路桥。这些物资是斯大林提议运送的,以此来安抚希特勒。然而就在一小时之后,德军对苏联的进攻打响了。一名信仰共产主义的德国士兵逃离部队,游过大河,向苏联人通风报信,可他却被枪毙掉了。很多人写道,从苏联军队在边境的部署可以看出,斯大林本打算首先发起进攻。但实际上,希特勒正好把苏军的动向作为了进攻的借口。不过,苏军的防线已经在1939年向西推进了160公里,进入了波兰,身后的防御工事已经不受重视,而新的工事极为简陋,可军队却驻了进去。不过,苏联的这一动作也反映出另一个情况,那就是,斯大林对苏联红军的忠诚度和战斗力严重缺乏信心,所以只有把他们部署在最前线,排成不便调动的阵势,后面再加一条由秘密警察部队组成的警戒线,以便随时击毙因恐慌而逃散的士兵,这样斯大林才能放心。很明显,要与德国交战,斯大林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做准备,而苏联红军的军事信条也很容易招致德军的大举进犯。斯大林不相信希特勒会在这个时候动手。进攻打响时,莫洛托夫问德国大使维尔纳·冯·舒伦堡[152]:“为什么要进攻苏联?我们做了什么?”对方的回答是:“因为你们的存在。”希特勒要让苏联退出历史舞台,并针对所有的共产主义者和犹太人(所谓的共产主义的元凶)发号施令,见一个杀一个。他们认为纳粹主义象征着欧洲文明的胜利,而被邪恶的犹太人操纵的野蛮俄罗斯人则需要被清剿干净。

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到4点之间,德军一路向前。德军主力是由费多尔·冯·博克[153]所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博克个子很高,出身于普鲁士军人世家,曾经在“一战”当中担任德军总参谋长的埃里希·冯·法金汉是他的家人[154]。博克的威名甚至一度震住了希特勒,所以一向我行我素,而其他将军却越来越不敢这样做。中央集团军群集结了半数的德军兵力,直捣莫斯科而去。这一路基本上是大平原,只在前方约650公里的地方有一处障碍,那是第聂伯河[155]与西德维纳河[156]之间的一片狭长地带。这一带是历史上进攻莫斯科的传统路线,附近的斯摩棱斯克[157]还坐落着一座古老的要塞。不久后,它将见证一场大战。不过,我们还是从一开始的德军大捷说起。苏联红军的坦克和飞机比德军多,但是大部分装备都已老化过时。比如,苏军只有排一级的指挥坦克[158]才装备有无线电设备,而德军的所有坦克都装有无线电。德军闪电战术的第一项战果便是在苏军机场上击毁千余架苏军战机。当时,太阳刚刚升起,德军飞机就神不知鬼不觉地飞到了苏军机场上空。苏军的飞行员只参加了4个小时的飞行训练,他们害怕犯错误,如有闪失,他们就要承担蓄意破坏的罪名,所以不愿意训练更久。苏军拥有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但是大得超出了指挥系统的承受能力,每支部队拥有1 000辆坦克,3.6万名士兵,在灵活性上远逊德军。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星期里,苏军的大部分机械化部队惨遭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