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4/7页)

但是,斯巴达人及其盟邦在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没有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在此期间,斯巴达人派了三个使团去雅典,其中至少有一个确实致力于避免战争。过了很久之后,武装冲突才正式爆发,而且斯巴达人继续努力进行谈判,这说明在辩论的激情消退之后,阿希达穆斯二世谨慎而冷静的论点产生了效果,斯巴达人的情绪恢复为惯常的保守。或许还有机会避免战争。

雅典选择战争

斯巴达的第一个使团可能于8月底抵达雅典。他们要求雅典人“祛除女神的诅咒”,这指的是两个世纪前伯里克利母系家族一位成员犯下的渎神罪行。人们普遍将伯里克利与其母亲的家族联系起来。斯巴达人希望世人会因此事责怪伯里克利,认为是他给雅典带来了麻烦,借此打击伯里克利的公信力,因为“作为那个时代最强有力的人和国家领袖,他事事反对斯巴达人,不允许雅典人妥协,并不断驱使他们奔向战争”(1.126.3)。伯里克利的确始终反对在没有仲裁的情况下向外国妥协;在斯巴达人及其盟邦投票决定参战后,伯里克利拒绝继续与其进行谈判,认为这只不过是打击雅典人决心的策略而已。

伯里克利炮制了雅典人的回应,要求斯巴达人为不是一桩,而是两桩宗教罪行赎罪、驱逐责任人。第一桩渎神罪行是,斯巴达人曾杀害躲避在神庙中的黑劳士。这是为了让大家注意到,斯巴达人尽管打着“为希腊人的自由而战”的旗号,但实际上在自己的国土上残暴地统治着数量极多的希腊人。第二桩渎神罪行是,曾有一位斯巴达国王对自己的希腊同胞施以暴政,最后叛变,投奔了波斯人。

斯巴达人还派遣了其他使团,提出了形形色色的要求,但最后执着于一个要求——“他们公开地、非常明确地宣布,如果雅典人撤销对墨伽拉的禁运,就不会有战争。”(1.139.1)这与斯巴达之前的激进立场相比,是很大的让步,显然说明在投票决定参战之后,斯巴达的政治气候发生了变化。普鲁塔克说,阿希达穆斯二世“努力以和平手段解决盟邦的投诉,平息他们的怒气”(Pericles 29.5),但国王和他的政敌都不能牢牢掌握斯巴达的局势。阿希达穆斯二世的力量显然足够强大,能够继续与雅典谈判,但他的政敌也能持续地要求雅典在不经过仲裁的情况下做出让步。因此,国王和他的政敌达成的妥协是,仍然拒绝接受仲裁,但将对雅典的要求减少到一条。

如此的让步事实上是背叛了科林斯的利益,并且斯巴达支持墨伽拉人而拒绝接受仲裁,展现了自己作为联盟领袖的力量和值得信赖,于是孤立了科林斯。如果科林斯人在这种情况下威胁要脱离联盟,那么阿希达穆斯二世和大多数斯巴达人都丝毫不会担心。斯巴达人现在是冒着一定的风险,非常努力地避免战争。但是,决定大局的将是雅典。

斯巴达人的提议说服了很多雅典人。他们质疑雅典仅仅为了对墨伽拉实施禁运而开战是否明智,因为对墨伽拉实施禁运原本仅仅是战术上的策略,肯定不值得为之作战。但伯里克利仍然很坚定,坚持要求根据和约进行仲裁,但他也不能忽视要求他回复斯巴达人的压力。他做出的回应是,向墨伽拉和斯巴达发出了正式文书,作为对雅典行动的辩护。“这道文书是由伯里克利提议的,包含了对禁运政策的合理、人道的辩解。”普鲁塔克这样写道(Pericles 30.3)。伯里克利解释说,他之所以拒绝撤销禁运,是由于雅典的一部晦涩的法律禁止他拆除铭刻着禁运法令文本的石板。斯巴达人反驳道:“那么不要把它拆掉,把它翻过来挡住文字就行了,因为没有法律禁止那么做。”(Pericles 30.1-3)但伯里克利固执己见,而且大多数雅典人都支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