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寻找吉米·比姆(第4/6页)


  他仔细地看了一会儿,抬头望着我说:“如果我见过这个男孩的话,你会给我钱吗?”

  我摇了摇头,“不。”

  “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停了一下,他又加了一句,“就算你给我一美元,我也没有见过。”

  “谢谢你。”

  “没什么。”

  说完之后,他又继续埋头他的工作,把剩下的报纸铺在地上,然后在那上面躺了下来。他并没有留一张报纸像毯子一样盖在自己的身上,因为呼啸的北风会马上把它卷得不知去向的。

  我又给其他一些流浪汉看了看吉米的照片,他们中没有一个人见过吉米·比姆,可是多数人对漂亮迷人的玛丽·安很感兴趣。

  我又去向那些坐在湖边长椅上的流浪汉打听了一下,他们正呆呆地坐在那里看着即将竣工的世界博览会大厦。我问其中的一名中年流浪汉,他面色苍白,不过穿得倒是很暖和,戴着帽子,穿着大衣,虽然大衣上一个扣子也没有了,但这两样看上去也还值几美元。他告诉我,他没有见过吉米。随后,又向我建议把这张照片再冲洗一张,又主动提出他可以帮我这个忙,只收一美元的报酬。我笑着拒绝了他。

  接下来,我又去了哈里森贫民区和卡奈尔贫民区。在这里完全是另外的一番景象:这些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们用油毡纸、展平的铁皮盒搭成了一个个玩具式的小房。这里的环境看上去就像一个放大的垃圾箱.零碎的木料、纸壳箱、柳条箱、鸡栏随处可见。在高低不平的泥路上,连一棵枯萎的小草都见不到,只有几棵无精打采的常青树在寒风中抖动着,其中的一棵可能会被用作圣诞树,因为只有它的树枝上看不到任何垃圾和破塑料袋。所有住在这里的人,无论是大人和孩子都一脸菜色,身上的衣服已经脏得见不到本色了。他们无奈地说,如果可能的话,他们也很愿意洗洗衣服。不过从孩子和孕妇的数量来看,他们这个微不足道的希望是很难实现的。

  不过像这样又脏又乱的贫民区对我的调查工作十分有利。在过去的一年半里,有许多破产的人搬到了这里,大公园区和林肯公园区的许多流浪者抵挡不住严寒也搬了进来。如果吉米·比姆真的搭乘货车来到了芝加哥,在他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很可能来这里讨得一席安身之地,所以这里的人最有可能见过这名妄想在大城市闯出一片天下的男孩。

  可是,哈里森和卡奈尔的居民都没有见过吉米·比姆。

  第二天上午,我又去了洛尔——维克尔车道治理的许多站台,仍旧没有人见过照片上的这名男孩,密执安大桥下面的调查也毫无线索。我还去了火车站附近的贫民区,可是还是一无所获。我真的不知道还能去哪里寻找这名似乎已经消失在空气里的男孩。大约在晚上七点钟的时候,我决定结束这周末的“大搜寻活动”,回到我的办公室和邦尼一起喝例行的“睡前酒”。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我又到芝加哥北部的北克拉克大街继续寻找。虽然我实在是不想再见到形形色色的流浪者,可是没有办法——在经济大萧条以前,芝加哥就有很多东倒西歪的危房和四处为家的流浪者;到了现在,更是每一个角落都可以见到衣衫槛楼,在寒风中颤抖着的流浪者。

  不过在离贫民区只有几个街区远的北密执安大街上,我见到不少身穿价格不菲的裘皮大衣,浑身上下珠光宝气的贵妇人们。她们正忙于出没在各家高级商场和珠宝店中,购买更多的高档时装和珠宝首饰。不过,在这条大街上也还有许多不起眼的当铺、廉价的餐馆、生意冷清的理发店、破败的剧院、杂乱的二手店、便宜的旅店……可是,这里的人也都没有见过吉米·比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