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九首)(第5/6页)

[13]杜甫《陪王使君》:“不须吹急管,衰老易悲伤。”说到这里才直出本意。上片以景寓情,写江南初夏风景之妙,似褒似贬,含蓄顿挫。下片“年年”句换头,一气呵成,直贯篇终。

[14]《南史.陶潜传》:“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我醉欲眠卿且去”,全用陶语。这里意思却稍不同,只言“容我醉眠”,而客人暂可勿去,意在言外,正和苏轼诗意合。周邦彦是苏轼的侄辈,却未必引用苏诗,当是偶合。但陈元龙旧注《片玉词》已屡引苏句。兹录苏诗于下备考:“君且归休我欲眠,人言此语出天然。醉中对客眠何害,始信陶潜未若贤。”(《李行中秀才醉眠亭》)

夜飞鹊

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1]?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2],霏霏凉露沾衣[3]。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4],树杪参旗[5]。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6]。迢递路回清野[7],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经前地[8],遗钿不见,斜径都迷[9]。兔葵燕麦[10],向残阳影与人齐,但徘徊班草[11],欷歔酹酒[12],极望天西。

[1]点明地点、时间。“夜何其”见前苏轼《洞仙歌》注[8]。

[2]庾信《对烛赋》:“铜荷承泪蜡。”兼用李商隐诗,见注[5]。

[3]《史记.淮南王安传》载伍被之言:“今臣亦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陈注引作《西汉.淮南王传》,误。若引《汉书》,亦当在《伍被传》中。又在“露”上添一“凉”字,《史》、《汉》均无之,乃涉本文而误。

[4]“探”,探听。“探”字领下两句,言打听什么时候了。“津鼓”,在渡口报时的更鼓。李端《古别离》:“月落闻津鼓。”陈注引作王介甫诗,疑误。

[5]《史记.天官书正义》:“参旗九星在参西,天旗也。”李商隐《明日》:“天上参旗过,人间烛焰消。”参星和北斗星在后半夜转了方向,所谓“斗转参横”。

[6]陈注引李贺诗,颇得词意。李贺《代崔家送客》:“恐随行处尽,何忍重扬鞭。”白居易《闲出》:“马蹄知意缘行熟。”张蠙《上所知》:“而今马亦知人意。”与“花骢会意”并有关合。

[7]“过变”一般以换笔换意为多。这里仍言送别情事,径连上文不断。到“何意重经”以下方换一意。

[8]“重经前地”从毛本、元巾箱本。彊村本作“重红满地”,似误。

[9]“遗钿不见,斜径都迷”,已是往迹全非,下文“兔葵燕麦”云云,更加一番渲染。

[10]“兔葵燕麦,动摇春风”,见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诗序》。但“兔葵燕麦”云云六朝时已有之,详见《容斋三笔》卷三引《北史.邢邵传》,这里不过用唐诗而已。

[11]《后汉书.陈留老父传》:“陈留张升去官归乡里,道逢友人,共班草而言。”注曰:“班,布也。”“班草”语从《左传》“班荆”来,“班”字用法亦同。

[12]陈注:“扬雄《方言》云:‘哀而不泣曰唏嘘。’”今传宋本《方言》卷一无“嘘”字,陈注盖误。“欷歔”“唏嘘”字通。“欷歔”见《太平广记》卷三五〇引《纂异记》:“白叟命飞杯,凡数巡,而座中欷歔不已。”亦作“歔欷”。玄应《一切经音义》引《仓颉篇》:“歔欷,泣余声也。”以上二义相同,似与《方言》相反。其实或欲泣未泣,或泣犹未止,皆得谓之“欷歔”“歔欷”,各随其文义定之。若此词所云,自未真哭,合于“哀而不泣”之义,《广雅.释诂》云“悲也”,亦甚明简。二字连用,平声。“欷”字又读去声。“酹酒”见前苏轼《念奴娇》注[12]。“班草”“酹酒”,皆指昔年送别言,即所谓“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