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兄弟同志(第4/6页)

半山位于平江市东郊,其摩崖殆遍,自古即为文化游览胜地,刻石纪游,历史悠久,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或题名题榜、或题诗题记、或摹刻名人书画,楷、草、篆、隶、行诸体齐备,形成壁无完石的碑林奇观,是平江市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姜松岩在平江市当常务副市长时提出兴建保护碑林的碑阁,时任市委书记的夏中天对此十分支持。龚老到平江市视察时特地看了还在施工的碑阁,对半山碑林的保护和旅游开发非常赞赏,为碑阁题名“拓园”。也正是在半山碑林,龚老发出感慨,说他的家乡要是有姜松岩这样热衷环境保护又懂得开发利用的父母官就好了。

碑阁的后续工程早该完成。姜松岩离开平江后不到两年,夏中天也因身体原因升任不成回家休息,继任者大概是将碑阁当作了前任的形象工程而搁置。在很多地方,形象工程往往有这样的遭遇,前任高升后该工程一般能够如期完成,成为继任向前任的“献礼”,反之则会被作为前任的败绩。拓园建成后要迁移或复制半山的散碑、名碑,这些工作如果没有资金保障很难实施,如此一来碑阁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不说,计划申报的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也很可能夭折。

姜松岩给苏迪南回了一封简短的信:

兄弟,再打报告,诉求是要有事实和理由的。还有,我希望你能够为“拓园”做坚守。

电子邮件发出前他再扫一眼时,有些为自己与往常不同的口气吃惊,居然对苏迪南用了兄弟的口吻。有点儿别扭,他还是改成了迪南。

称苏迪南兄弟不对吗?他觉得自己有点儿好笑,妻弟苏迪南,小舅子苏迪南是自己少得可怜的亲戚,也是家庭成员里唯一的兄弟。

对苏迪南,姜松岩有点儿看法,觉得苏迪南想要的太多。要说照顾,尽管不是直接给苏迪南的,反正是有了。姜松岩希望苏迪南在一个适合的岗位上好好地工作,碑阁的工作他干得还不错。至于岗位的调整,眼睛闭起来,苏迪南什么地方不好去?到公安局做局长也不是不行,但要是真正衡量他的水平,他还是在原来的中学做副校长,或者教他的语文课最合适。

苏迪南有他的理由,他说自己已经不年轻了,谁不希望发展?苏迪南在碑阁初建时是有很高工作热情的,做了很多工作。随着碑阁遭到冷遇,他产生离开的念头也是正常的。苏可可从平江回来对他说到苏迪南的工作可能要有变动时,他没有说什么,似乎不反对苏迪南离开,刚才他回信中竟然明确地希望苏迪南在碑阁做坚守,是他并不想苏迪南有什么过格的“变动”,也有对碑阁的感情在里面,苏迪南如果一走了之,碑阁以后的情况更不乐观。

平江市委书记罗恭达最近联系过姜松岩,拜托他邀请龚老到平江市看看,在龚家湾兴建的古色古香的龚家大院小住一阵子。

姜松岩说他会在适当的时候向龚老或者龚办转达。他要是表示竭力促成罗恭达请他的这件事,并顺带着问一下苏迪南工作调整的事,罗恭达会对苏迪南的工作有一个表态的。

但话说回来,即使姜松岩想解决苏迪南的事也不会答应罗恭达的请托。因为他有他的考量。请龚老到平江、看龚家湾、住龚家大院的事情在姜松岩看来是不可能的,所谓的适当时候几乎不存在。

龚老的出行不是简单的事,他不是你自己家的老太爷,随便就能请出来做什么,涉及一个“龚”字更是牵涉很多敏感而复杂的问题。姜松岩看得出,罗恭达搞龚家大院也好,龚家湾也好,都是在做一个大圈子,要借龚老将A省的李开平书记圈进去。

姜松岩觉得罗恭达的这种做法实在是想当然。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没那么容易;但罗恭达似乎在不遗余力地做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