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酒》(第4/9页)

虽然是白天,但年轻的诗人似乎依然处于醉酒状态之中,摇摇晃晃、迷迷糊糊,突然猿猴的嚎叫声把他惊醒。

醒过来的诗人,没有去检查自己的行李,也没有去看猿啼何处,他直接举起面前的酒壶一饮而尽。

面带潮红,提笔而作。

之间眼前的白字上,凌乱而具有美感的文字一蹴而成,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可惜绝大多数的人都看不懂这些文字是什么意思,只能够感受到它们的不羁与豪迈。

如果他们能够辨别出这些文字的话,他们就会知道这些文字都是华国最灿烂、最优美的诗篇!

镜头不断拉进,文字不断放大,仿佛文字之中有另外一个世界。

这是一对新婚夫妇,洞房花烛,推杯换盏。

新娘脸上言笑晏晏,丈夫眼中柔情满满。

二人许下海誓山盟,这一刻“酒”又成为了他们爱情的见证。

最后一个场景,则是酿酒师在试酒。

从粮食的种植,到酵母的挑选,最后春去秋来、日升月落,终于得到了天地之间的馈赠!

当酿酒工人,把酒坛开封的那一瞬间,每一个观众似乎都闻到了醇正的酒香!

华国历史上,名酒、好酒何止百种!

这一刻,全部通过特效的技术汇聚在同一个画面之中。

这就是秦砚的第三支宣传片——《酒》。

其实对于酒,大家态度都很微妙。

华国历史之上,酒绝对不可可少。可问题是,对于酒的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上瘾、浪费粮食、酒后犯错……

酒虽然是一个文化符号,可并不是最完美无缺的符号。

很多人都觉得秦砚选了“酒”这个主题稍微有一点的肤浅。

既然要写要讲“酒”,那为什么就不直接讲“酒与诗歌”,这明显更能代表华国的历史。

他们不知道的是,秦砚选择“酒”,同样是为了契合世界的主流审美。

这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符号,而绝大部分的符号都有自己的特殊性。

的确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诗歌、文学、美术,它们才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可是不同民族之间,连文字都根本没有办法相互理解,如何让他们理解华国的诗歌呢?

相反,像“酒”这种纯粹依靠味觉就能产生通感的符号,才能对视频观众们产生最为直接的吸引力。

绝大多数的华国人,第一次看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文学作品,绝对不会产生多么大的崇拜之情。

但如果是看到西方的美食、美酒,身体却会出现相应的反应,无论是唾液还是胃液的分泌,都会让人产生向往的情绪。

当《酒》的宣传片在西方公布后,立刻让西方产生了对于华国酒文化的兴趣。

原来,华国也有好酒吗?

试问哪个爱酒之人,不想多尝尝世界各国的美酒?

世界八大烈酒,其中就有华国白酒,然而华国白酒却一直没能彻底走向世界。

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啊。

而且秦砚研究过世界文化,在各国文化中,酒文化的认同感甚至还要高于美术文化、诗歌文化!

大家都借酒壮胆,用就来表达庆祝,用酒来产生灵感……秦砚通过《酒》唤起各个民族对于自己文化的回忆。

先好奇,再接受!

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前往华国,不是为了奥运会,也不是为了秦砚,就是单纯想寻找美食与美酒。

比起精神的结晶,口腹之欲明显更具有直接的吸引力!

在对于华国越发感兴趣的同时,很多观众都隐隐约约发现,《酒》有和之前的《剑》、《食》有些许的不同。

尤其是专业人士,他们很快就发现,无论是拍摄技巧还是剧情流畅度,《酒》都比它的前辈们弱上一两分。

难道是秦砚发挥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