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先行者(第4/5页)

每天都有新的抹黑报道,比如电影之中哪一个学术观点又用错了;古代时候的衣服款式设计错误;古代人的生活习惯应该如何……

“说到底秦砚就是没有自信,才会选择这些投机取巧的方式,他要是真有能力,直接征服外国观众,那我才说他厉害。”

“这些歪门邪道,终究走不远的。”

“你说你¥%#¥呢,你倒是找一个厉害的导演出来啊。”

网上的争论依旧没有停歇。

虽然秦砚在拍摄的过程中,已经尽可能去注意史实,还原历史。毕竟这只是一部电影,而且还是一部3D的现代商业电影,它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改。

本来历史的真相就在时间长河中变得模模斑驳,哪能百分之百还原历史。如果完全忠于史料,《百家》的效果肯定不如现在。

然而秦砚所有苦思冥想的取舍,在某些媒体的口中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过。

其实秦砚故意在电影中留下了一些可以供人攻击的地方,就是为了让这一次的讨论能够更加激烈。

如果一开始就固若金汤,那又如何引蛇出洞呢?

因为《百家》已经涉及到了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等问题,讨论范围比所有人的预想都要广泛,甚至连很多学者都从专业的角度开始进行讨论。

上达天听,能很好地形容《百家》的现状。

然而有两篇报道出来后,直接文定乾坤!

首先是《公民日报》的社会板块,发表了一篇名为“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的评论。

“伟大的总理曾经说过: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艺术这个东西从来不应该束之高阁,为什么这些年来年轻人对于很多传统艺术越来越不喜欢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很多人已经忘了艺术、文化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

“艺术,绝对不是几个人说它应该是什么样子,它就是什么样子!”

“我们的艺术创作一定要牢记这一点——脱离了群众,艺术什么都不是。”

另外一篇文章则是国内数个学术界大佬的联名信——“关于艺术工作的一些建议”。

“艺术如何才能保证生命力,我们这些老家伙其实私下经常在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国家的学术研究已经到了一个吹毛求疵、精益求精的地步,然而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却是我们研究出来的东西,除了搞学术的工作者外,已经没有人愿意去了解。”

“如何让我们的历史重新拥有生命力,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也尝试过……效果一直没有达到让人满意的地步。”

“但我们没有放弃,我们一直在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百家》电影拍摄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和秦砚导演讨论过了种种未来。我们更愿意把这一次的《百家》当做一个尝试。”

“如果给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披上现代的外衣,它能不能征服我们国家的年轻人,能不能征服整个世界。”

“想要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只有让人先喜欢上它们!”

这几个学者可不是蒋德山用钱砸出来的“专家”,他们在各自研究的领域都属于泰斗级别的人物,绝对的著作等身。

看到这两篇那文章,观众们已经恍然大悟,原来《百家》从一开始就带着超越电影本身的目的在进行创作。

当然,最后让所有人信服的证据是,电影上映三个周的时候,《百家:繁荣》已经正式成为了暑假档票房的第二名!

网上的舆论战争总算是尘埃落定,没有人会去和官方、学术界唱反调。这不是找死吗?

至于蒋德山?秦砚根本不关心他的反应,蒋德山从来不是他计划的目的,最多算一块助燃的木材。

————

“还在看网上的评论吗?”谢北杨把咖啡杯放在秦砚的面前,双手很随意搭上秦砚的肩膀,帮秦砚放松坚硬如石头一般的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