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小额信贷:金融改革(第2/7页)

“现在我们夫妻感情不错,”扎伊尔玛说,“我们不吵架,他待我也不错。”那么再娶一个太太生儿子的事情呢?听到我们问这个问题,扎伊尔玛不禁咯咯笑出声来,说:“现在完全没有人提了。”当我们问婆婆夏莉法是不是还要儿子娶小老婆给她生个孙子时,她看起来相当震惊。“不用不用,”她说,“扎伊尔玛为这个家带来太多了,她是模范媳妇,让我们家有屋顶可以遮风避雨,有食物可吃。”

现在,丈夫已经不怎么打扎伊尔玛了。夏莉法甚至默许了这点。“女人应自知分寸,如果有失分寸,丈夫就该打她,”夏莉法说,“但如果女人赚的钱比丈夫还多,他就很难管得着她。”

扎伊尔玛改变了自己的境遇,也转变了孩子们的教育状况。她打算让三个女儿念完高中,或许还会送她们去念大学。她聘请家教帮她们补习。长女贾娃莉雅是班上第一名,我们问她长大后想干什么,以为她可能想当个医生或律师什么的。贾娃莉雅歪了歪头,“我想做刺绣”,她说。

在横扫发展中国家的这场小额信贷革命里,扎伊尔玛是非常成功的参与者案例。在一个又一个地方,市场和小额贷款已经成为助人自力更生的有力的动力系统。小额金融比任何法律都能够有效提升女性的地位,保护她们免遭侵犯和虐待。由此可见,有时候“资本主义”可以做到慈善做不到的事。

奇迹基金会是典型的小额金融机构。它几乎只贷款给女性,25人一组,彼此互相担保,每两周聚会一次,商量还贷,同时讨论一项社会议题,包括家庭计划、女孩教育,或是用来惩罚强暴者的刑事法(Hudood)。聚会轮流在这些妇女家中举办。她们营造出一个“女性空间”,在那里,她们能够无拘无束地讨论自己关心的事情。

在以前,没有丈夫许可,许多巴基斯坦妇女是不准迈出家门的。但是现在丈夫们可以容忍妻子违反规范了,因为他们尝到了甜头。妇女们走出家门,然后带着现金和投资想法回到家中,渐渐地,一家人的生活都得到了改善。她们往往从小规模做起,把第一笔贷款完全还清之后就再次借款,而且金额可以更大。这样的模式让她们能够持续参加聚会及交换意见,也使她们养成了理财和按时还债的习惯。

“现在妇女会赚钱了,这让丈夫更尊重她们,”佐拉女士说,她是扎伊尔玛的邻居,利用奇迹基金会的贷款来养牛。“如果我先生打我,我会叫他住手,否则明年我就不去贷款了。他听了就会一声不吭地停下来。”

奇迹基金会是萝夏内·扎法尔(Roshenae Zafar)的点子,这名巴基斯坦女性似乎比较像个银行业者而非救援工作者。萝夏内家境富裕,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很少用传统去约束她。她就读于美国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后来在耶鲁大学获得发展经济学的硕士学位。萝夏内在巴基斯坦和沃顿商学院的许多朋友都想赚大钱,她却一心想拯救世界,于是加入了世界银行。

“我不想为有钱人创造财富,”萝夏内说,“我去了世界银行,以为这样就能改变世界,但在那里做事就像在逆风呼喊。比如我们到村子里,号召人们多注意卫生,他们的反应竟是,‘你们以为我们是笨蛋吗?要是我们有钱,当然会注意卫生。’我开始反思我们哪里做错了——我们的方案有大量资金配套,但是那些钱从来没有下达到村庄。”

后来有一次萝夏内参加晚宴时,刚好坐在穆罕默德·尤努斯旁边。这是位热情洋溢的孟加拉国教授,多年之后他因为率先倡导小额金融而获得20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当时尤努斯名气并不大,但因为创立了给贫穷妇女提供贷款的乡村银行而吸引了经济圈人士的兴趣。萝夏内听说过尤努斯的成功故事,晚宴时不断向他讨教,他也兴致勃勃地谈论他在乡村银行的工作。这种切合实际的民间努力正是她渴望参与的,她决定放手一搏:她向世界银行辞职,写信给尤努斯,表示她想成为小额金融业者。尤努斯立刻送了她一张到孟加拉国的机票。她在当地待了十周,学习乡村银行的运作方式,然后回到拉合尔市成立了那个帮过扎伊尔玛的奇迹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