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第2/7页)

“不用担心,没事了,我今天叫你过来就是想了解一下你们辰山县今年的粮食产量问题。这个产量在全省引起了轰动,省里面已经决定派出专门的考察小组下去视察调研。”高市长和和气气地说道。

余思雅听到这么轻描淡写地给自己透露了如此重要的信息,心底吃惊,面上不显端倪,笑道:“高市长想了解什么?我知道个大概,因为上半年大部分时候都在学校里呆着,所以具体的细节不是很了解。”

高市长撑着下巴道:“那你就跟我说说你们的具体操作模式。”

余思雅把当初给梅书记出的主意复述了一遍:“……大概就这么搞的,以小队为单位,鼓励大家竞争,最优秀的小队都有奖励。其他小队虽然增产不是那么明显,没有拔得头筹,不过也能多分到一批粮食,不算白忙活。”

高市长仔细思考了一下他们的这个执行策略,点出了关键:“这个奖励由你们清河鸭出,如果没有像你们这样的单位站出来挑大梁怎么办?并不是每个县市都有对粮食需求很大的单位。”

余思雅明白了,估计高市长或是其亲信也会是考察组中的一员。上面派人去考察除了验证这个成绩的真伪以外,最重要的应该是看看能不能将之推广开来,提高全省的粮食产量。

余思雅人微言轻,在省领导面前说不上话,所以今天是她表达意见和观点最重要的机会,一定得好好把握,说服了高市长,回头自然有人将她的想法表达出来。

“高市长,这个好办啊,多出的这部分粮食可以作为奖励,分给农民,他们愿意卖给粮站,还是留下来自己吃都可以啊,粮站消化不了,就取消统一征购,允许农民自愿买卖粮食,只是将买卖限定在个人与单位之间。这样就不用发放现金做奖励了,粮食对广大的农民老乡们来说就是最好的奖励,他们辛辛苦苦忙了大半年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收获更多的粮食,让一家老小都填饱肚子吗?这么多年了,我们的农民还不配填饱肚子吗?”

最后一句振聋发聩,高市长讶异地看着余思雅,没想到在这个问题上,她反应这么大。

余思雅也觉得自己有点失态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高市长,对不起,我刚才说话直了点。但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我知道,咱们国家一穷二白,底子差,各项技术和设备都需要向国外引进,所以一直实行农村和城市剪刀差的发展模式,让农村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这个没错,但现在咱们能增产,能保证城市和工业粮食的供应情况下,让农民适当的获利有何不可?如果他们辛辛苦苦,像伺弄孩子一样照顾庄稼,到头来还是填不饱肚子,那来年,谁还愿意这么卖力的干活?”

“大家不卖力,得过且过,磨洋工,粮食的产量上不去,于农民,于国家都没好处。梅书记之所以敢大胆提出让一部分利给农民,就是因为他下田实地考察过,种过地,了解农民的心声和干活状态。依我说啊,高市长,真要考察,那就亲身走到农村中去,体会农民的艰辛,了解最真实的农村,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分辨出究竟哪种方法对农民是最好的,对国家是最有益的。”

高市长头一次听到余思雅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话,沉默片刻,递了杯水过去:“余厂长,你先喝口茶,咱们好好说。你这个小同志今天说的话让我感触颇深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党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可这么多年下来,我们很多老同志都忘了。”

余思雅不好意思地垂下头:“高市长,你不怪我太过冒昧就行。”

“哪里的话,你提醒了我。余厂长,咱们今天就像老朋友一样来聊聊天,这会儿我不是市长,你也不是厂长,咱们就是忘年交的朋友,你跟我说说心里话。”高市长和蔼可亲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