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第2/5页)

对于邓春林的变脸术,夏菊花在春节休假时已经领教过,现在根本不以为意:“你知道自己态度不好了?我可以不计较你的态度,可地里的庄稼等不起,知青必须有一个态度。走,现在咱们就到知青点去。”

夏菊花说的很大度,可只要她跟邓春林一起回到知青点,说明情况之后,知青们能不想想利弊?本就已经不大得人心的邓春林,面目便再一次暴露在知青面前。

就算他想拉着知青与大队对着干,又一次认识他虚伪的知青们,还会如他的意吗?

知青们的确并不都如邓春林一样,比如胡中山和李有光两个,便开口说还是要把地里的庄稼收回来,不然万一考不上大学,下年就没饭吃了。

附合胡中山他们的人占了知青的一半——就算刚下乡时还是少年,有这些年的经历,谁也不是傻子,会不知道口粮的重要性。

不过也不是没有跟邓春林一样,觉得自己马上要春风得意的人,那些人都说自己要好好看书,不想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到收庄稼上,还想让平安庄的社员帮着给收一下庄稼。

对于这些人夏菊花没啥可说的,告诉他们如果社员帮收庄稼的话,就得用粮食来换。这些人倒不同意起来,觉得自己要是考上大学,将来能给平安庄带来无尽的好处,现在社员不应该跟他们斤斤计较。

这话别说夏菊花,就连同意胡中山两人话的知青都给逗乐了:明明是占人家社员便宜,还要给人家画大饼,真当社员们一点见识也没有吗?不说别人,眼前站着的夏菊花,可是去过羊城走过省城的人,见过的大领导他们都没见过,能稀罕他们将来那虚无缥缈的好处?

现在知青与平安庄之间的隔阂,可不是一点半点,知青里真出了大学生,能不能回平安庄看一眼都在两可之间,给平安庄带来好处?除非平安庄的人一起做白日梦。

不会做白日梦的夏菊花,心疼的是地里长成的庄稼,同意由社员代替知青秋收,不过要收四分之一的产量做工费。最终知青们在夏菊花的监督下进行了投票表决,竟是胡中山等人占了多数,那些不同意的知青没有办法,不同意也只好同意了。

他们那几十亩地,对于平安庄一个大队来说收起来不费啥力气,别看现在各生产队的人大半在修路,一个生产队抽出十来个人,轻轻松松就收完了。

等帮助收庄稼的社员,看着收成的四分之一进了大队仓库,心里都乐开了花,一句抱怨也没有,又跑到修路工地铺起路基来。

此时平安庄到县城的路,路基已经垫到了第四层。夏菊花领着生产队长们,一起观察了地里庄稼的长势,决定抽回一半的人来秋收。剩下的人继续铺路基,等秋收完成后,再加两天劲,就可以铺沥青了。

而平安庄的红薯,上次林宏亮来时已经说好了,都按市场价格收购,交由平安庄粉条厂生产成酸辣粉,算下来省了不少时间和运输成本,等于给平安庄各生产队增加了一季的收入。

生产方便面的机器,薛技术员也来过电话,他那边已经开始试验,只等着试验出成果来,就可以运到平安庄安装生产。

修建方便面厂的计划,便不得不提上日程。

有粉条厂的前例在,方便面厂的建设计划得到了所有大队干部和生产队干部的拥护,不过要等到秋收后再组织社员脱土坯、打瓦片,不然人手真的分配不过来。

等到秋收结束,各生产队的产量统计上来后,社员们一个个笑的见牙不见眼,觉得自己在夏菊花的带领下,虽然干活比往年累不少,成果却让人满意得不得了:

抢种的晚红薯,继小麦之后又是一个丰收,每亩地的平均产量达到了两千二百斤,就算按一斤四分钱算,一亩也增加了近九十块钱的收入。这九十块钱的收入,都将以分红的形式,分到社员们的手里,大家能不高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