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西山防务(第2/4页)

但崇祯帝圣旨以下,他也无法挽回,他更无法告知崇祯帝,自己是一个穿越者,知道朱国弼的劣迹和历史表现,朱国弼和一干勋贵,都不可用,因此,他只能默默地接受了,想着亡羊补牢,如何布置一番,将张世泽三人供起来,令他们虽有提督之名,但却无法干涉京营的军政和人事,使京营不至于受到他们的影响……

谈话完毕,朱慈烺拜别疲惫的父皇,急匆匆离开,准备先去给周后请安,然后再返回太子府——虽然已经是半夜,但他相信,坤宁宫的灯一定没有灭,周后一定还在等着他。但刚出了乾清宫不远,就看见在白玉栏杆前的灯笼下,立着一个俏少女,灯光掩映之下,相貌绝美,亭亭玉立,披着狐毛领的风衣。

是坤兴。

半个月没见,感觉她好像又长高了一些。

“太子哥~~”

见太子出现,坤兴立刻快步奔过来,灯光下,她眼角的泪水在飞舞。脸上满是惊喜。

“怎么还没休息?哭什么?”朱慈烺笑。

坤兴跑过来,习惯性的想要抓他的袖子,不过抓到一半时却又缩了回去,然后低下头,试了一下眼角的泪水,对朱慈烺行了一个万福礼,一脸认真地说道:“坤兴见过太子殿下~~”

坤兴很少这么认真,除非是大节日或者是担着崇祯帝的面,朱慈烺更好奇了,低头问:“怎么了这是?是母后让你来的吗?”

“是,皇后娘娘让坤兴告知你,夜已经深了,就不必请安了,早点回府休息,明日再进宫觐见。”坤兴说的很认真,很严肃。但忽然却又调皮的眨眨眼。

朱慈烺笑了,这才是坤兴嘛。

目光一扫,发现坤宁宫的主管太监徐高正在不远处,心知坤兴这么规矩,一定是母后的命令,于是说道:“知道了,替我向母后请安。”

坤兴眨眨眼,一脸是笑的走了——她到这里来,只为了见太子哥哥一面,为了这一面,她可是受了不少的委屈,在周后面前哭鼻子,又说会帮着周后传旨,连带着各种保证,周后这才同意她到乾清宫来。但她却不敢离得太近,只恐被父皇知道,在周围溜了半个时辰,才算是见到了太子哥哥。

望着坤兴离开的背影,朱慈烺嘴角露出笑,在这负重前行、有可能会天昏地暗的大时代里,亲情是不多的慰藉。

匆匆离开皇宫,来到兵部衙门,朱慈烺见到了在这里等待了许久的兵部尚书冯元飚和侍郎张凤翔,张凤翔五十多岁,身体还矫健,冯元飚却是病病殃殃,勉强在支撑,离得很远,在半夜凌晨的冷风中,就听见值房里传来他剧烈的咳嗽声。

不止兵部,临近几个衙门的灯光都是亮着的,人员进出不断,朝议结束,明日就要施行义务兵,从内阁到六部,今夜所有人都怕是难以入眠。

朱慈烺心有感动——明末的历任兵部尚书中,冯元飚是在任时间最短的一位,同时也是最有心无力的一位,崇祯帝不听他的意见,地方督抚也不鸟他,在崇祯十六年的凄风苦雨中,冯元飚坚持了半年就不得不以病告退,但以事后诸葛亮来说,冯元飚当时的判断,基本都是准确的,如果崇祯帝能听从他的意见,多给他支持,或许十七年的败局就不会那么快来到。

朱慈烺进入兵部,冯元飚,张凤翔,连同兵部的几个郎中急忙拜见,朱慈烺令他们坐下,然后立刻直奔主题,就建虏入塞的大致路线,蓟州等地的防守,运河防线的建立和完善,各处城池的军备情况,兵部是最清楚的,朱慈烺一一详细了解。

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当然就是运河的防守。

京畿运河,从天津一直通到京师通州,通州到京师,是为通惠河,通惠河河浅,平日难以航行大船,虽然天津关闸蓄水之后,整体水位都会提升,有利防守,但朱慈烺犹不敢大意,特令杨轩带兵驻守,而横跨运河的八里桥(永通桥)将是防守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