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西山防务(第3/4页)

除了运河正面,有可能会被建虏绕行的京师西山和天津沿海,是朱慈烺比较担心的所在

西山位在京师之西,乃是太行山北端余脉,横跨石景山、昌平等几个州县,永定河贯穿其中,将西山分成南北两段。距城区较近的有翠微山、平坡山、香山等,从西山到京师西直门,约有二十里,虽然这一段山势崎岖,又有河流,靠近西直门的地方,更有大片密集的民居,不适合大军通行,但在运河受阻的情况下,建虏大军绕行此处,过京师西,渡永定河,杀向房山、涿州,彻底绕开运河防线,却是一个非常可能的选择。

因此,构建西山防务,令建虏大军不能从这里通行,是今夜朱慈烺和兵部众臣商议的重点。

“殿下可知,当年于谦于忠肃,是如何守卫京师的?”冯元飚问。

当年蒙古也先攻打京师时,最激烈的战斗就发生在京师西北,也就是西直门的方向。当时,于谦并没有令明军躲在城内死守,而是命令明军出城迎敌,背靠护城河结寨,利用城外密集的民房来化解蒙古骑兵的突击威力。

战斗打响后,于谦在民房内埋伏火铳手和步兵,用少量骑兵引诱蒙古骑兵追赶到民房街巷内。火枪和长枪一同攻击,将蒙古骑兵杀的纷纷落马,其后的战斗中,明军多次使用这个战术,用远程武器和巷战与蒙军周旋,蒙军骑兵在城墙下施展不开,死伤惨重,最终不得不退兵。

今日和当时不同,当时蒙古人是想要攻陷京师,今日建虏却只想要从京师西北绕行,目的不同,行动自然也就不同,再说,建虏比蒙古人狡诈百倍,想用当年于谦的战术击退建虏,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冯元飚也没有想要照搬于谦的战术,他将他的想法详细讲述。

听完后,朱慈烺明白了。

冯元飚的主要想法有三个,第一,明日继续抢收京畿周围,年初播下的玉米,番薯和马铃薯,一粒粮食也不能留给建虏,同时的,就地在京西平原挖掘壕沟,断绝道路,同时掘开永定河、温榆河的河堤,改变水流,将京西平原大部分地区都变成一片沼泽地。

“殿下,臣曾在工部,曾经主持修建过京西北,永定河、温榆河的河堤,今日又特地派人去查看,虽然今年偏旱,但两条河的水量却还是不错的,足以令建虏大军不能通行。”

第二,于西山驻军两千,扼守险要;

第三,西直门地势比较高,这里的城门和城外的民居都是不会被淹到的,建虏如果想绕行,就只能从这里通过,而当年于谦于忠肃的战术就可以用上了,挖掘重重壕沟,以民居为据点,利用火器打击建虏,建虏兵马展不开,又临近京师城墙,城头上的各式大炮都有施展威力的机会。

“臣以为,不需要多,只需要三千善战、火器精良的猛士,配合城头的火炮,建虏若想通过,就非付出惨重代价不可!”

老尚书说的激昂,这一刻,甚至都不咳嗽了。

朱慈烺听的点头,不过他想法和冯元飚却微微不同,从崛起到现在,建虏一直都在避免攻城战,去年蓟州之战就可以看出,连多铎这样的“热血”王爷,在面对蓟州南原的壕沟,都选择了绕行,而不是硬冲,今日乃是黄太吉和多尔衮带领,他们两人硬冲西门的可能性就更是小了,因此,西门外并不需要太多精锐,只要挖掘壕沟,作出架势就可以,就现在的情况,小部分精武营,加上一部分左柳营就足够承担——如果建虏攻击猛烈,临时从城中抽调兵马也是来得及的。

相反,西山的守军却需要是精锐,西山虽然崎岖,大军不易通行,但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建虏是很有可能会翻山的,而京师人马救援不便,需要守军独自应对,因此必须是精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