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章 太子领衔(第3/4页)

蒋德璟不再问,转对崇祯帝:“陛下,臣以为,殿下之法,可以一试,如果能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来年就算多付六万两,也是值得的。”

“蒋阁老所言甚是!”黄道周高声。

“臣附议。”范景文也拱手。

到此时,周延儒也已经盘算清楚了利害,黄道周和蒋德璟先后支持,知道此事已经是挡不住了,又或者,这是缓解燃眉之急的唯一办法,于是向崇祯帝行礼:“陛下,老臣详细思虑,也认为,殿下此策,可以一试,但商人百姓认购,必须应该秉持自愿原则,绝不可扰民。另外,利息是不是有点高了,改成年息五厘,或许更合适。”

三位阁老领头,黄道周和马世奇慷慨支持,群臣虽没有表态,但他们的默默不反对,其实就是一种支持了——争论了这么久,国债俨然已经是解决朝廷燃眉之急的唯一办法,黄道周马世奇又占据了道德高点,更何况此策是太子、未来的皇帝提出,谁又敢跳出来,公开反对,得罪太子呢?

连礼部尚书林欲辑都是默默。

只可惜啊,荷包又要破费了,虽然太子斩钉截铁,说明年朝廷一定会连本带利的归还,但谁知道明年是什么样呢?

见大局已定,户部尚书傅永淳和侍郎王鳌永急忙站出,这一次,两人说出了户部的真正困难,傅永淳认为,发行国债,兹事体大,户部独自难承担,需要有重臣领衔——宣传国债、号召商人百姓购买国债,并不难,难的是卖出足够的国债,更难的是,如何令勋贵和百官,成为积极购买国债的示范和榜样?

这个世界上,除了割肉就属出钱疼了,虽然这一次和崇祯十二年不同,那一次是募捐,意思是白白捐给朝廷,这一次是借,而且还有利息,但这并不表示勋贵百官就会踊跃购买,毕竟财不外露是古训,谁也不想让皇帝知道,自己家里有多少财富,所以一定是能少则少,别人五十我四十,总之,一定要把自己装做是一个两袖清风,家无余财的清官。

至于勋贵就更难弄了,他们才瞧不上一个小小的户部呢,所以必须有重臣坐镇,勋贵才有可能卖面子,拿出银子来购买国债。

但从周延儒以下,内阁五臣却没有一个站出来,主动承担这个责任。

周延儒和陈演是明哲保身,他们知道,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弄不好就把勋贵和百官都得罪了,蒋德璟虽有想法,但觉得自己还是镇不住,至于范景文和黄景坊都自认威望不够,不要说勋贵,就是殿中的百官,他们也压制不住。

左思右想,算来算去,能担当此任的,好像只有一个人了,那就是太子殿下了。

太子聪慧睿智,军事和政事都有一套,声望正高,此策又是太子提出,所以再没有比太子殿下更合适的人了。

只是太子是国本,他们是臣子,臣子不能要求国本,所以心里虽然都有这个想法,但却没有人敢提出。

群臣的心思,御座上的崇祯帝感觉到了,站在群臣之前的朱慈烺更是清楚感受,于是向着御座上的崇祯帝拱手:“父皇,国债发行能否成功,最关键在于,勋贵和百官能否踊跃购买,成为商人百姓的榜样,既然国债是儿臣提出的,那儿臣愿意担起这个责任,领衔督办此事,望父皇恩准!”

见太子主动请缨,内阁五臣都是暗暗松口气,其他朝臣心思各异,有人担心,太子出马,十两二十两的银子怕是打发不了了,有人觉得,太子这是自找麻烦,如此得罪人的事情,干嘛自己出头,交给内阁五臣不好吗?

国债成功了,未必有多大功劳,但如果失败了,那可是灰头土脸,会大大降低太子的声望啊。就像崇祯十二年,崇祯帝低声下气,向勋贵百官募捐,前后半年,最后募集出来的数目,却只有区区二十万两银子,堂堂皇帝的面子,难道只值二十万两吗?虽然不说,但对崇祯帝的威望,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消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