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买人 “这差了的德行都报应在子孙身上……(第2/3页)

那名仆从立刻对身后等着传信之人道:“相爷说陈家不参与此事,吕少卿此时再想反复,已然晚了。”

离开净室,陈伯横便又是肃正端方的陈家大老爷,朝堂上的“闭口相公”。

不出他所料,第二日,那长了半截龙脑袋的圣人就准了定远公所奏。

吕氏等家还想挣扎,可逐利之心既在,人心自然不齐,也无人有那胆子当殿说一句“定远公不该据有丰州”,也许,是有人想说的,可定远公正站在殿中,长刀在腰,也就无人敢说了。

是的,搞风搞雨搞完寒门搞世家的定远公又上朝了。

之前她从世家要了钱,今天,她要的是人。

户部松了一口气。

世家朝臣松了一口气。

吏部尚书齐行谨便连忙出列道:

“国公大人,依前朝例,督府应有长史、译长、监、吏,朝中可配长史二人,监四人,吏八人,至于译长,也可从鸿胪寺抽调一通晓乌护语之人,合十又五人。”

穿着一身紫袍的女子看向文臣之列,道:“十五人就能建起丰州督府?尚书大人你是把我当撒豆成兵的神仙不成?”

说完,她看向了珠帘:

“皇后娘娘,既然要建边市,自然少不了账簿文书之事,微臣想从京中调用一批文官书吏去往丰州,还请娘娘恩准。”

吏部尚书也向珠帘处行了一礼:

“皇后娘娘,东都事务繁重,实在抽调不出文官书吏,不如请定远公在丰州……”

定远公冷笑一声:“你在跟我说什么笑话?北疆那地方跑马十里连个活人都见不到,我从哪里找文官书吏?”

“国公大人,非是下官推诿,自先帝简政之后,朝中一职一缺,绝无冗官,文官书吏每日也忙乱不堪,若要从中抽调,则六部难以维系,还请国公体谅。去岁至今,吏部所收索要吏员的文书已堆满案牍,国公大人若是不信,只管与下官去吏部看看,但有虚言,下官挂印而走,绝无二言。”

齐行谨出身寒门,从县官一路做到吏部尚书,为人一向低调勤谨,在寒门中虽然声望远不如姜清玄,可说起朝中人员调派之事,他便是长了舌头的算盘,卫蔷前一日压得满堂无声,此时却被这老头子给纠缠得几乎要拔刀。

“若是无人,我如何建边市?”

“六部吏员无人可用,国公大人不妨去太原、定州等地招募书吏。”

“太原?定州?就算招来一群能书会写之人,却全然不通事务,丰州督府又该如何?”

“国公大人,丰州督府有八名吏员可用,自然可以教之。”

“教多久?半年?一年?齐尚书久在朝堂,见多了饱学之士,怕是忘了世间读书识字之人少之又少,不如您嘴皮轻碰,文书吏员说招就招。”

总之,一个坚决要人,一个坚称无人可给。

满朝文武没人说话,他们乐得看威名赫赫的定远公跟人打嘴皮官司。

被她如此纠缠,齐行谨也觉得为难,只说:“国公大人,三省六部,六监一台三院,连同八寺,满东都您能找出一有职无缺之人,只管带走。”

没想到定远公眉头轻挑,竟然笑了:“此话当真?”

齐行谨心下警惕,可他转念一想,也确实无人可给,便咬牙道:“此话当真,定远公大可以去找。”

卫蔷转身看向满朝文武。

“我记得在朝诸位都有恩荫之额,七品以上,家中皆有一子可九品蒙恩入仕。”

郑裘体胖,在班列中小退半步,看着十分显眼。

卫蔷便立刻盯上了他。

他当即缩了下肚子,可惜在定远公的眼里不过是只躲在草丛后的肥兔子。

“郑侍郎,不知您家中有几子?是评等选官入仕,还是蒙恩入仕?”

郑裘官袍内瞬间被冷汗沁透。

看着卫蔷,他道:“回国公大人,我家三子成人,皆已出仕,余下小儿刚到束发之年,难承国公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