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文宫大乱,民意溃散,学子毁意,大儒失色(第2/9页)

只是这个民意祥云,凝聚的实在是有些慢啊。

而与此同时。

大魏京都。

第一批大魏文报已经售空,第二批大魏文报需要等到半刻钟的时间送来。

得到第一批大魏文报的百姓们,争先恐后地阅读。

当看到标题之时,大魏百姓们彻底愣住了。

【鸠占鹊巢,老而不死】

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出现,前面四个字,百姓们暂时还不明白,但这最后四个字,大家还是能看懂的。

老而不死?

这不就是在骂蓬儒吗?

这许清宵当真是大胆啊,直接辱骂一位天地大儒?

这……这……这还当真是够许清宵啊。

“好!好!好!骂得好,骂得好啊。”

“畅快,畅快,实在是太畅快了。”

“我还没看内容,光是看这个标题,我已经爽了,你们爽不爽?”

“昨日在我心中的郁结之气,瞬间没了,哈哈哈哈。”

“我就说,许大人一定不会忍让的。”

“这才是许大人的脾气,就该骂一骂了。”

百姓们纷纷振奋而喜,说实话他们心里也憋屈啊,不过他们也一直好奇,许清宵会不会骂回去。

只是当这个标题出现之后,他们兴奋了,也激动起来了,这骂的简直是够爽快。

不,不是够爽快,是极其爽快。

紧接着,百姓们开始阅读大魏文报当中的内容,直接跳过了国家大事和地方趣闻,他们现在就想要看看许清宵写了什么东西。

怎么骂蓬儒的,还有什么叫做鸠占鹊巢。

很快,众百姓看向内容。

许清宵的写法也极其简单,以讲故事的方式去讥讽回去。

鸠占鹊巢的故事很简单,有一种鸟类,名为鸠,他们不会铸造高巢,繁衍后代,从来不是自己去孵化喂养,而是将自己的蛋,生在鹊巢之中,让鹊鸟为他们养育后代,甚至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吃饱一点,不惜杀害鹊鸟子嗣。

就是这么一个极其简单的寓言故事,许清宵没有动用多少文笔,但这个故事的意义,许清宵用这么一个故事,来讽刺大魏文宫的一些大儒。

他们占据着大魏文宫,自称是圣人一脉,从而说的话,做的事,代表着圣人,明明是自己的思维想法,却非要说是圣人的思维想法。

问题是你还不能反驳。

许清宵明里暗里的讽刺,倒也直接,同时许清宵这篇寓言故事的核心,是要杜绝这种现象,绝对不能盲目听从他人之意见。

不是说别人的就一定好,甚至许清宵拿出自己举例子,自己曾经是一名捕快,但发现做捕快做了十年都做不好,跑去读书,忽然就开窍了。

许清宵稍稍过度一番,其实也是一种粉饰手段,不然直接开骂有什么意义?

他要做的是,既教育百姓,又要告诉天下百姓,大魏文宫之中的某一些人,就是鸠鸟,心肠歹毒,排除异己,完全没有一点大儒风范。

只要不是傻子,基本上都不会看不懂这篇文章的内容。

至于老而不死。

许清宵更加直接了。

许清宵书写文章,其内容便是提到了大魏,许清宵认为,大魏之中,有无数有能力有才华的读书人,他们明明有能力为国家效力,明明有能力更好的改变这个世界,让大魏走向繁荣。

但他们身份卑微,往往有一个非常好的意见,却因为他们的人微言轻,以致于没有传达到上面,以致于大魏错过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而这根本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有一些人,老而不死。

甚至许清宵直接举例,太平诗会的事情,为什么太平诗会,大魏才子如此不堪一击?

你说大魏衰败?我承认,可问题是衰败的是经济和军事力量,是国家力量,而不是你们文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