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高铁项目继续做文章(第2/6页)

唐天明想:那不就与国办的文件有所冲突了吗?

唐院士打来电话,专门告诉唐天明他给全国政协提了一个提案,内容就是关于驻京办的。方案的初稿已经出来了,想传给唐主任看看。唐天明说这真的好,就传过来吧?不行的话,我过去拿。

还是传吧。唐院士说传比较方便。唐天明报了传真号,5分钟后,胡忆就将传真稿送过来了。一共有3页,唐天明认真地看了一遍,第一个感觉就是学者的良知。唐院士这稿子,详细地历数了驻京办的历史、现状,驻京办在地方经济发展和对北京维稳方面所起到的作用。看得出来,院士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其中的许多数字都是一手数字,包括对某些县驻京办的考察与调研。一个70多岁的资深院士,能在国办已经发文要求撤销驻京办时,站出来提出这个方案,这本身就体现了一个学者的良知与道义。撤,是文件;为什么撤,是学问。第二个感觉就是院士的灼见。在方案的第三部分,分析了驻京办走到今天,产生了一系列腐败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驻京办问题的若干设想。比如根据经济发展总量,部分保留县级驻京办;根据在京人口,设立为其服务的服务站,等等。最后,唐院士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撤,是文件,关键是执行。没有执行力的文件,只会导致新一轮泛滥。因此,必须强化执行力,坚决杜绝“潜存在”的出现。

方案全文行文严谨,调查充分,观点鲜明。唐天明将方案放到桌上,看着静止的钢丝木偶,用手挑了下,它便两边不停地摆起来。唐院士的很多观点,他是赞成的。驻京办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现实过程中,也在逐渐地发展,其作用也在不断地嬗变。比如湖东驻京办,虽然现在也还经常争项目跑资金,但有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了给天达集团的8万湖东农民工的服务上,这其实也是角色的一次转换。还有仁义的驻京办,压根儿的名字就不叫驻京办,而是叫招商工作办公室。全民招商的大环境下,每个地方都在想尽方法,使尽招数。县级政府往各经济发达地区派驻招商工作组,已是普遍的做法。湖东也有,只是湖东没有单独再在北京设立招商办。招商办到了北京,招什么呢?首先的目光就盯住了国家资金,招商办的角色也在转换了,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了“跑部办”、“钱进办”。

冷振武端着茶杯进来,问:“有新动向?”

唐天明知道冷振武是问刚才的传真,这人好打听,他没回答,将传真递给冷振武。冷振武瞥了眼,说:“唐院士的文章?还是关于驻京办的?他也搞起驻京办研究来了?”

“这什么话?唐院士是给全国政协的一个提案,他是关心驻京办。而且,这个提案很有学术性,是用了心的。”

“啊,是吧?”冷振武有些尴尬,又将提案拿起来,坐在沙发上读。唐天明回味着院士提案中提出的处理县级驻京办的建议,觉得也未尝不可。至少这是从学术层面上开展的一项探索。驻京办,且不说省市驻京办,就是县级和行业驻京办,一开始设立,也都是从加强联络强化服务这个角度出发的。没有哪个驻京办最初设立时,就打着要“跑部钱进”的口号,出现“跑部钱进”,一部分当然是驻京办在激烈的竞争中所采取的非正常手段;另一方面也是制度的缺失,导致了驻京办们获取了攻击制度软肋的途径。湖东乡下有句俗话,叫“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便是这道理。唐院士也提出了制度改革,包括分配制度、中央各部委的自由裁量权的约束制度等的改革与完善。不过,依唐天明所见,这是个漫长的过程。缝在,能赶尽杀绝苍蝇吗?

“确实很好!”冷振武抖着提案,改了口气,说:“确实很好!院士就是院士。这个,准备政协会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