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做一事就要成一事,成一事就要立一世(第2/19页)

“不错。我前日从江督衙门出来时,听曾大人亲口吩咐,要马上开仓放粮,明后日大概就可以到南通了。”古平原昨天已经向杜知县细细请教过,要征民伕,就一定要这些乡绅老爷回去发动才行,想让他们心甘情愿听令,就要让其心感,这四十万石粮食就是再好不过的敲门砖。

果然一语既出,四座都是兴奋溢于言表,一个貌甚儒雅的中年人先就在座中一揖。

“如此真是活人无数,古东家宅心仁厚,张某代大家谢过了。”

古平原赶紧起身回了一揖:“岂敢,能为地方上做些事,也是古某的荣幸。”

“既然是古东家拿银子,那么工料可曾预备,劳力从何而来?”

问到点子上了,古平原接话道:“工料还不曾预备。接下来几日,我打算再沿着海塘好好看一看,究竟要用何种工料,如何建设才能把这海塘筑牢,至少要打下二十年的根基。至于劳力嘛,曾大人许我可以在当地征集民伕,这就全靠诸位帮忙了,不过有一样,工钱我一定从优,昨晚我在衙门查过县志,上次修海塘是咸丰初年,当时用工银子是多少,我此番加上一成半,按日计酬,绝不拖欠。”

张老爷听了面露嘉许之色,觉得古平原的话很平实,是个实心做事的人,特别是他那句“打下二十年的根基”,更证明此人不是敷衍了事之辈。

“我有个疑问,不知古东家可否见教?”

方才古平原听杜知县介绍,知道说话的这位在众人中年纪最轻,不过年届五旬,可分量却最重。南通张氏是当地巨族,也是绅士们的领袖,地方上的事儿,这位当家人说一句话,往往就定了。所以古平原全神应对,不敢有丝毫马虎。

“张老爷,您有话请讲。”

“那我就冒昧了。你是做生意的商人,讲究将本逐利。你在南通既没有田地,也没有店铺,海潮来袭与你没有半点干系,为什么要拿出这么一大笔银子来修海塘呢?”

张老爷笑眯眯地看着古平原,眼神却很是专注,直视着他的眼睛。

要说理由,古平原随口一编,十个八个不成问题,也都能自圆其说。可是他同样看了一眼这位张绅士,随后老老实实答道:“张老爷问得是,我是一介商人,白花花的银子花出去,若说全无所图,只怕没人相信。”

张老爷很注意地看着他,就听古平原接着说:“我现在虽然在南通没有店铺,在沿海一带也没有生意,可是将来我的生意一定会做到这里。我修了海塘,便等于放了交情给这里的百姓。交情就是银子,将来南通百姓因为海塘而五谷丰登之时,看见小店的招牌,难道会不照顾我的生意?”

他这么直承心事,在场众人无不愕然,半晌,就听张老爷忽然哈哈笑了起来,随即引来笑声一片,连身穿官服正襟危坐的杜知县也忍俊不禁。

“古东家,你既然有所贪图,那我就放心了。这海塘你一定能修好,绝不会塞责了事。”张老爷笑过之后,欣赏地看了古平原一眼,又环视众人,“各位,修

海塘是惠民大政,这些年南通百姓过不好日子,一半是因为兵荒马乱,另一半就是因为潮水夺岸,淹没良田。依我看,这个忙一定要帮,而且责无旁贷。”

众人皆是点头赞同,张老爷又转头说:“古东家,这几日你只管去勘察工程,准备工料。征集民伕的事情就交给我们,既然你说赈济粮转眼就到,发粮之时我们一定在场,就当着众人的面,把此事说出。百姓们受了你的惠,又能领工钱,我想此事应该会很顺利。”

真的是一言而决,古平原得了这个保证,兴冲冲地带着刘黑塔从距离长江出海口最近的东阳镇,一直往北,马不停蹄走了五天,边走边看各地海塘的现状,晚上挑灯翻看借来的县志。等到了与张老爷等乡绅约好的日子,古平原转回到海门县,这时候的他,已经将如何修筑沿岸海塘了解了十之八九,连带又从县志中通晓了很多两淮盐场的场务,心中有了成算。常玉儿留在客栈另有事做,她替古平原安排了一场丰盛的筵席,很多食材都是派客栈伙计特意到江宁进货,为的就是今天要宴请杜知县和各位乡绅。常玉儿把事情做得很好,不仅食材齐备,而且托掌柜从扬州请了一位大师傅,铲下无虚,锅底飘香,这一桌饭菜足足花了三百两银子,却是物有所值。